2月12日至13日,京津冀地區(qū)迎來降雪。許多人都會認為,作為冰雪運動殿堂的冬奧會遇上瑞雪,應該是氛圍感拉滿的好事。但事實上,由于雪上項目在室外進行,受天氣影響較大,如果遇到雪天,許多滑雪項目就會臨時中斷甚至會取消。
2月13日,張家口賽區(qū),原定當日10時和11時進行的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資格賽第1輪和第2輪比賽,就因遭遇大雪而延期進行。
冬奧天氣預報實現(xiàn)“百米級、分鐘級”
歷屆冬奧會上,天氣時常扮演“攪局”的角色。作為冰雪盛會的冬奧會之所以會“怕”雪,是因為下雪會影響賽道,比賽的安全性及能見度,對運動員的安全,裁判員的公平性以及比賽結果都有影響。下雪時伴隨的升溫,會影響賽道雪溫和雪質,而降雪帶來的新增積雪,會使賽道表面松軟,摩擦力增大,不利于選手發(fā)揮;同時下雪時往往伴隨不小的風力,對需要在雪上旋轉、跳躍、翻騰的運動員產生的影響非常大;而雪天能見度較低,也會影響運動員的視線,對于高速滑行的運動員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也給打分的裁判員清楚地看見運動員的動作及姿態(tài)造成障礙。
北京冬奧會比賽項目中有七成在雪上進行,為了保障冬奧會比賽安全、順利舉行,對天氣的精密監(jiān)測、精準預報和精細的氣象服務保障就成為歷屆冬奧會成功舉辦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冬奧會在國內首次實現(xiàn)復雜地形條件下,空間上精確到百米級、時間上精確到分鐘級的預報能力,達到了歷屆冬奧會中的最高標準。
據介紹,在張家口賽區(qū),建成44個賽事核心區(qū)氣象站、70個賽區(qū)周邊7要素氣象站、45個交通氣象站、4個航空氣象站以及康保S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車載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移動氣象應急保障監(jiān)測系統(tǒng)等。另外,還在賽事核心區(qū)及周邊區(qū)域臨時布設了40多個自動氣象站和10多部雷達。據了解,該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冬奧山地賽場的0至10天“百米級”網格氣象預報,0至24小時預報更新頻率做到了10分鐘一次最新預報,“百米級”網格氣象預報的預報時間間隔也可以做到10分鐘至1小時不等。
而精準的氣象研究和氣象服務,能讓冬奧會提前做好現(xiàn)場保障,如本屆冬奧會在提前了解場地易出現(xiàn)降溫大風等前提下,在賽道兩邊建設擋風墻,以減少運動員受傷概率以及比賽延遲或取消的概率,受到了非常多的好評;同時還可以在下大雪的天氣之前做好預案,根據降雪情況對賽道進行即時清理、壓雪、踩雪、吹雪等,保持賽場的干凈整潔,最大限度保障比賽的順利進行。
分鐘級氣象服務早已應用于日常天氣查詢服務
事實上,相比分鐘級、百米級氣象服務在專業(yè)賽事方面的應用,分鐘級公里級的氣象服務早在2016年就已經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告訴人們哪個街道幾點幾分會有雨,以便幫助人們提前做好生活及出行規(guī)劃。
傳統(tǒng)的天氣預報,對于大眾來說更像是一種粗略的信息服務,為人們的戶外活動和出行提供一些參考。而伴隨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行業(yè)的生產方式正在瓦解與重構,智慧時代已然到來,信息化及新興技術在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對氣象服務提出更高的需求。
墨跡天氣作為氣象領域里的頭部企業(yè),較早地將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機器深度學習等先進技術應用到氣象領域,通過對專業(yè)氣象數(shù)據進行分析,以及采用傳統(tǒng)數(shù)據模式系統(tǒng)+深度機器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對用戶上傳的圖片、用戶反饋信息等眾包數(shù)據進行識別,校正,打破傳統(tǒng)氣象預報的瓶頸和局限,研發(fā)出分鐘級“短臨預報”和公里級“短時預報“等氣象產品,為人們的出行及生活提供更具價值的天氣參考。這種精準到分鐘級、公里級的預報,其強大的后臺技術支持是天氣雷達。通過機器學習這個強大的“機器大腦”深度學習雷達回波圖,捕捉復雜的氣象的變量,模擬氣象運動,大大提高了預報的準確率。同時還將學習到的墨跡天氣時景用戶發(fā)送時景獲取的信息,更好地補充到氣象數(shù)據內容中,實現(xiàn)氣象預報“1+1>2”的效果。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墨跡天氣短時晴雨預報率和準確度已經超過了90%,在行業(yè)內屬于領先水平。
不僅如此,在全球經緯度級預報、氣象可視化系統(tǒng)研發(fā)、氣象精細化服務等方面,墨跡天氣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并多次服務于中關村論壇、賽車等重要活動及賽事。在此基礎之上,由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給予立項支持,墨跡天氣牽頭聯(lián)合北京市氣象臺及北京大學承擔的“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fā)及示范應用課題”的研究內容與成果,旨在助力提升針對冬奧賽區(qū)/賽道的精細化預報準確率水平,為北京冬奧會精細化預報服務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