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貓雙十一同比增長8.45%,只是相比過去一年86%的增長率,增速明顯下滑,與之相對的是另一個數據,同期中國出口額2.6萬億美元,而跨境電商出口額僅占0.16萬億美元,即便是疫情讓國外電商滲透率急速上升的情況下,美國電商滲透率達到27%,仍舊落后于國內目前37%的電商滲透率。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品牌紛紛關注出海領域。
但對于很多國內傳統零售商而言,提到出海,大家的第一反應是恐懼和迷茫。在中國,尚且會有區域市場、下沉市場等等不同的分類方式,到了國外,面對不同的國家和陌生的消費者,又該怎樣去適應?
在鈦動科技CEO李述昊看來,恐懼和迷茫的源頭,其實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海外怎么做?以及自己適不適合做?
鈦動科技是一家深耕出海營銷、全球增長服務的企業服務公司,而用李述昊的話講,鈦動科技“有一半的工作都是在幫助客戶消除對出海的恐懼感,幫助他們獲得安全感。”
在出海行業,本地化是一個高頻詞匯,很多出海品牌甚至很多服務公司,都會輸出一個觀點,中國人在海外作生意,就必然需要用本地思維去思考、去做生意,怎樣理解和迎合他們的需求,以及做出他們喜愛的產品,更是需要去深度關心的問題。但在李述昊看來,本地化固然是出海過程中需要重視的挑戰,但可能正在被過度關注。
“其實海外的用戶比國內的用戶更嫩、更單純,國外一直是重產品輕運營的模式,而國內互聯網是輕產品重運營的模式。即便國家不同,全球消費者的需求幾乎都是一樣的。而且Facebook、Google、TikTok這些渠道對于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并沒有什么國別差異,Nike、麥當勞不是一樣在各個國家都受歡迎嗎?”
好的產品是通行全球的,在出海過程中,一定是先關注差異化而后才做本地化。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出海的難點不是攻克哪個區域、學會用哪個渠道,而是怎么出去,只要能夠出去,就一定能做全球化。
在這個過程中,鈦動科技的價值,就是通過渠道整合能力,整合海外的流量渠道、網紅、媒體,打通國內企業與全球消費者之間的認知通道,后續再進一步做建站、支付、物流的整合,把從認知到履約的全鏈條服務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