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秋葉大叔(ID:qiuyedashu),作者:秋葉大叔,授權轉載發布。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10年前,有一個年輕人首次上了央視春晚,董卿是他的搭檔,一炮而紅。
此后他連續四年登上央視春晚,他的演出,是當年男女老少最翹首以盼的節目,沒有之一。
在智能手機還不夠普及的年代,他紅到什么程度?
他的每一次表演,都被回看無數遍,網絡上“解密”他演出真相的信息高達十幾萬條。
他改變了一個小眾產業在中國的生態及從業者的地位。
他成名后,魔術類綜藝層出不窮,魔術周邊產品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魔術師也被人另眼相看。
沒錯,他就是劉謙,曾經用一句“見證奇跡的時刻”征服十億觀眾的人。
這幾年劉謙已經淡出了大眾視野,幾乎被遺忘。最近聽說他出現在社交平臺上,開課曝光魔術背后的奧秘。
這些《魔術課》視頻,在微博大受歡迎。
在知識UP主云集的B站上,他的視頻點擊量也是普遍超過百萬,觀眾互動熱烈。
坦率地說,剛聽說時我感覺這應該不會吧,眾所周知,魔術界的行規就是不能說出魔術的奧秘。
劉謙就不怕違背行規嗎?
但在看了這些視頻之后,我的印象完全改觀了。
01
劉謙的出鏡為什么總能吸引人?
因為迄今為止,魔術這個領域,很難有人能把高超的手法和表演的綜藝感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
別說他已經是家喻戶曉的魔術師,就是個素人,他也會再度脫穎而出。
他扮做哈利波特魔法學院的學生,哪怕觀眾都知道這是假的,也像看電影一樣過癮。
他的視頻腳本幽默風趣,充分發揮他個人近場魔術的優勢,顯得親和接地氣。
最重要的,是那些魔術背后的秘密,實在太能抓住大眾獵奇的心理了。
比如以下這段視頻,我就看呆了。
一枚硬幣放在堅硬的桌面上,用透明的杯子罩住。
劉謙漫不經心地拿出一張紙,包住玻璃杯。再次掀開杯子,硬幣還在,晃動能聽見聲音。
網友憋住了呼吸,死死盯著他的雙手。我就不信看不穿你。
下一秒,硬幣還在,可杯子消失了......
當然,所以人都會想,這肯定就是機關、道具啊。
全錯了,這魔術原理簡單到難以令人相信。
真相是,在引導觀眾看向硬幣時,劉謙就已經讓玻璃杯落到了腿上。
動作迅速、輕巧、絲滑,他只是拿著保持杯子形狀的紙繼續演戲,觀眾卻渾然不覺......
還有一個視頻,劉謙動作自然地脫下外套。
忽然,從袖子里取出一杯果汁,喝了起來。怎么做到的?
這魔術揭秘后也挺簡單,不過就是事先把橙汁塞進褲子的后口袋。
說起來是挺簡單,來,小哥哥你來試試看。
果然,一頓手忙腳亂,不是袖子卡住了,就是橙汁弄灑了,反正掏不出來。
大家笑過之后才恍然大悟,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每一步都精心設計,一個順序都錯不得。
B站UP主@影視颶風帶著整個團隊,大老遠從杭州專到北京參觀劉謙的工作室。
他緊緊貼著劉謙坐,盯著他的雙手,就在沒有任何遮掩的情況下,劉謙拿著一張普通的紙牌一彈,就變了花色。
這位UP主的下巴都快驚掉了。
這又是怎么做到的?他回去后,用超高速攝影機慢放40倍回看,才看清劉謙的秘密。
仔細看,別眨眼!
有網友計算,40倍回放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劉謙幾乎只用0.06秒就完成了換牌。
這樣爐火純青的技法,讓網友在評論區留下大量的贊美之詞,這個時候,魔術的秘密已經不再重要,根本就沒有人在意。
這些視頻讓我們看到,時代的需求是快速更迭的,對藝術從業者來說,新媒體的發展已經對表演形式、展現平臺,包括如何把握觀眾心理,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不斷創新的人才能突圍。
同時,也讓大眾再次意識到,魔術是虛幻的表演藝術,但魔術師背后付出的心血是真實的。
在今天這個快餐時代,依然有人甘心在背后默默地打磨樸素的手藝,給大家帶來心靈的愉悅和震撼。從這個角度看,劉謙值得網友的贊賞和敬意。
當然,他的翻紅也激發了大家的討論,在最火的時候,他去了哪里呢?為什么他敢于另辟蹊徑,以揭秘的方式拍攝視頻呢?
02
劉謙的封神一戰,是2009年第一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
他用一根橡皮筋、一枚戒指、幾枚硬幣、幾個雞蛋,近距離地在觀眾面前上演了出神入化的近景魔術,顛覆了當時的觀眾對魔術固有的印象。
春晚巨大的影響力,讓他像坐上了火箭,迅速地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隨之而來的,就是工作量驟增,專業團隊接手他的巡演,公司對他的要求甚至是“每年都要上春晚”。
過于密集的工作,讓他沒有時間創作,沒時間練習,只能不停地輸出和消耗,對于一個從7歲就喜歡鉆研魔術的人來說,其實是很痛苦的。
更大的壓力來自外界的非議,無論外行內行,對破解劉謙的魔術樂此不疲,因為他是頂流,只要沾上“破解劉謙”四個字,就會有熱度,網上此類詞條多達二十多萬。
這些破解的結論,無一例外全是“劉謙也沒什么厲害的”“劉謙欺騙觀眾”。
在內外壓力之下,2012年開始劉謙選擇漸漸淡出,付出的代價是“三四年來,幾乎零收入”。
外界傳聞他被央視封殺,其實是不實的新聞,2019年他接受了央視欄目的采訪,才說出當年他的無奈和失落。
魔術的內核是簡單的,但魔術表演的呈現方式卻是復雜的。劉謙不介意對魔術的揭秘,但他難以忍受這些人用輕蔑的語氣對待魔術表演。
就以劉謙第四次登上春晚的節目《幻境》來說,馬上破解的文章全網飛,說那不過就是放一面鏡子,利用光線的折射與人類視角的盲區營造的假象。
但為了營造這個“假象”,整個團隊一整個月起早貪黑地練習配合,劉謙要把自己練成機器人,和攝像機、動作、音樂、互動的配合都要非常精密。
哪怕是一秒鐘的誤差,這個節目就會砸在十幾億觀眾的眼前。這才是魔術表演的真相。
我認為,名利雙收,人就難免要承受非議,這點是可以預見的代價。
但反過來,如果一個行業,多數從業者熱衷于研究他人,拆解他人,目的不是為了學習和進步,而是為了證明“你根本不行”,要將別人拉下神壇,那整個行業的風氣就是不良的,是很難有希望的。
事實上,這些年我們也沒有見到能像劉謙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魔術表演者。
一門古老的藝術想要發揚光大,不是靠死守玄而又玄的秘密,而是應該秉持著對現代觀眾的尊重,去探索讓他們喜愛的表演形式。
03
幸好,劉謙的探索沒有止步。他在《魯豫有約》中表達了對魔術表演形式演變的思考。
今天的觀眾,早已對魔術的表演結果失去了興趣,他們知道一切都可以靠技術手段來完成,也沒有很多的時間去欣賞魔術師的手法和表達。
所以,要讓觀眾找回“不可能的感覺”,傳統的表演形式是需要改革的。
不得不說,相比起很多人只會抱怨如今觀眾審美的粗糙,劉謙的清醒和順應時勢反而更加進取。
這么多年,劉謙的出場總能贏得大眾的喜愛,還說明了在這個快餐時代,人們愈加珍視手藝人精神。
但并非所有埋首鉆研手藝的人都能夠在行業中突圍。吳曉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一個人能在行業中脫穎而出,其決定性的能力來自于他的思考力,即他對本專業的專注、對技術的敏感,以及對當代審美趣味的掌握和揚棄。”
就好比一個做菜刀的人,過去只需要做得足夠鋒利,如今他必須能夠重新定義菜刀,讓廚房變得很性感。
時代在演進,技術被突破,審美被迭代,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景都發生了變化,如果讓一個行業背著傳統的枷鎖前行,那必然會被時代拋棄。
個性與創新的時代全面到來,擁抱變化才是一個人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