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半佛仙人,授權轉載發布。
1
今天上樓的時候發現電梯里的廣告換了。
不是我觀察力敏銳,是我一進電梯他就開始用一段極為洗腦的旋律重復個不停,就算我再怎么喊不要不要,它還是強硬的插了進來。
然后整整一下午我的腦中都是相同的旋律,不管我吃飯,工作,還是在馬桶上拉屎,腦子里面都一直在單曲循環。
我已經不干凈了。
為了抵抗這種洗腦,我試圖發動反洗腦之術,聽了一下午的“我愛你,你愛我”。
萬萬沒想到,兩首曲子融合了,在我腦中翻來覆去不分彼此,一首放完接下一首,單曲循環變成列表循環。
我哭了。
于是我做了一個讓我后悔終身的決定:我決定去聽聽原曲。
因為我覺得,就算是被洗腦,我也希望腦子里面的音樂是純凈的,更有逼格的,而不是一段廣告詞。
結果當我打開那個廣告用的世界名曲,我的腦中直接開始跟著音樂播放廣告詞。
我再也想不起原來的曲子了。
這一刻我直接就想起了《發條橙》。
《發條橙》里為了給性格惡劣的男主角進行人格修正,科學家給主角循環播放人格修正影片,簡單地說就是讓他在康康各種好東西的時候不規則的插入各種惡心的信息,讓他產生條件反射,進而對黃賭毒殺與艸產生生理不適。
結果因為人格修正影片里的配樂是貝多芬的音樂,主角再也聽不了貝多芬了,一聽就惡心。
本來以為這是電影編劇瞎想的,現在發現是我太年輕了,這編劇是真的有生活。
因為你起床的鬧鐘是啥,你就會生理討厭啥。
我再也聽不了這個曲子了。
2
經常看到有人說抖音毀歌,因為再好的歌被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無限循環個幾百次都會讓人深惡痛絕。
有一說一,抖音毀的歌是有救的,你只要一段時間不聽就能治好,再聽的時候歌還是那個歌。
而電梯廣告毀歌是永久性的,只要你被洗腦過,以后這段旋律出現,你的腦中就會不由自主的開始配相應的廣告詞。
這就好像你腦子里多了一些奇怪的知識之后就再也沒辦法直視菊花這個詞一樣。
奇怪的聯想出現了,就必須要用其他聯想取代它。
而更令人崩潰的是,世界名曲大都沒有原生歌詞,有也聽不懂,這就導致一些名曲在你腦內的默認歌詞就是廣告詞。
就算你找一個靠譜的翻唱循環一百遍洗掉廣告詞的影響,你也永遠無法想起純音樂的感受是什么樣了。
絕殺。
用經典旋律混入廣告詞來毀滅名曲在廣告界并不新鮮,之前的主要受害者是各路兒歌,因為某個奶酪棒,我已經再也不會唱兩只老虎了。
而從蜜雪冰城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后,廣告商們很明顯開始盯上了外國名曲,尤其是那些已經過了版權期的名曲。
想想當年的廣告,像什么《步步高》、《酸酸甜甜就是我》、《我只喜歡你》,那都是把廣告曲唱成了流行歌曲,好歹還算是一種藝術創作。
再看看現在這些排著隊打算把世界名曲和自己的牌子綁定的同行,深深感覺到廣告行業可能已經卷成球了。
3
煩歸煩,但是我懂他們在想什么。
從廣告的角度上來講,廣告音樂化相比起之前簡單粗暴的口號循環已經是一個非常偉大的進步。
因為廣告有兩個目的,第一要務是要讓用戶記住,第二要務是要樹立起用戶對自己品牌的印象。
在讓人記住這一點上,一段十分有記憶點的旋律上來就占便宜,而在品牌形象上,音樂化的廣告也比單純的喊口號要更好一些。
他們知道你煩,也知道這樣會毀掉名曲,知道你們以后聽到這段旋律就會想起他們的破品牌,但是這就是他們想要的。
因為對廣告人來說,你到底開心不開心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的腦內植入這個信息,讓你從DNA層面記住他想要你知道的信息,讓你記住他的品牌名。
只要你記住了,那就是成績,是轉化率,是他們的KPI。
至于你是不是記住之后變得討厭這個品牌,根本不重要。
因為從傳播的角度上來說,不管你多么討厭一個品牌,當你的面前出現一大堆選擇的時候,你還是會傾向于選擇那個聽過更多次更熟悉一點的名字,甚至只要出現的頻率更多,本來討厭的東西也會漸漸變得沒那么討厭。
川老師就是靠這種多看效應干爆民主黨的。
而在電梯這個應用場景上,他們必須要在一分鐘內在用戶腦中形成這樣的刻印,這就要求他們用最簡單最高效的方式擊穿用戶的海馬體,把信息從臨時儲存區插入深度記憶區。
這時候,瘋吼廣告和毀名曲廣告就成了最終選擇,而音樂廣告效果更優。
用一段已經經過歷史驗證,容易被人記住,容易學會,容易讓人心生好感的音樂,搭配上他們的廣告詞,讓兩者強綁定,這實在是太劃算了。
就連唯一的難題版權問題,也在世界名曲普遍版權過期的客觀現實面前變得不值一提。
廣告商又不是被音樂平臺綁架的用戶,被他們彈個小窗說自己有版權就真的信了他們的邪,到底這些名曲版權在誰手里廣告商一查就知道。
便宜,又高效,這么好的事哪里找?
以后,這種用名曲填詞的廣告只會越來越多。
直到我們再也沒有名曲可聽。
4
名曲廣告的泛濫從廣告業的角度上來說是一次進步,但是從音樂的角度上帶來的效應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有次張藝興在綜藝上談起現在的音樂為啥不好聽,說,
“好聽的旋律都已經被用光了。”
這話到底對不對兩說,但有一個事實很清晰:人類能接受的旋律是有限的,很多音符組合只能叫噪音。
而這些能讓人生理上感覺愉快的音樂,其實并沒有那么好找,我們現在覺得很棒很經典的那些音樂,以及創造這些音樂的那些樂理知識,真就是沉淀幾百上千年,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
知道RAP為什么突然滿地都是了嗎?
因為當旋律特別不好找的時候,這世界上最方便簡潔的音樂形式就是打著鼓點念歌詞,一個beat可以出十幾首歌。
現在廣告界對名曲的毀滅性開發,最終可能會讓音樂徹底從藝術中被剝離,甚至連娛樂意義都留不下來,只留下強化記憶點這個對廣告來說有用的功能。
到那個時候,最有記憶點的音樂就是鬼畜,因為大家都是鬼畜,所有的音樂就是幾個片段循環循環,誰更鬼畜誰更牛逼。
你也不用為音樂的未來心疼,因為這樣的鬼畜明顯更符合資本的需求,在廣告商的眼里,天下哪里還有比鬼畜更精彩的循環洗腦模因呢?
資本不需要音樂,資本只想要記憶,或者說,只想要鬼畜。
但是話說回來,在這個資本的世界上,為資本服務的藝術又何止是音樂呢?
學畫畫的最終歸宿是設計海報,學電影的最終歸宿是拍廣告,學文學的就不用說了,都在那些公眾號呢。
最后所有的藝術都在為資本的流轉而努力,一切表達都是為了用更花哨的方式騙人來消費。
于是,一切都將無可挽回的走向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