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電商之家(ID:iechome),作者:趙云合,授權轉載發布。
經歷過雙十一的喧囂,阿里在11月18日發布了季度財報。
截至9月30日,阿里本季度營收2006.9億元,同比增長29%。全球活躍消費者達到12.4億人,經營利潤達到150.06億元,同比增長10%。
在眾多數據背后,阿里布局已久的社區電商業務初見成效。淘菜菜GMV季度環比增長超過150%。
可就在財報發布的前兩天,11月16日,阿里旗下社區電商淘菜菜,暫停了貴州區域服務。
看來150%的增長率背后還有不少隱憂,在群狼環伺的社區電商中,淘菜菜該怎樣施展?
早有布局,多線發展
萬億市場的生鮮賽道,使得大潤發、沃爾瑪、永輝等傳統商超們營收超千億,更是養活了不少夫妻小店。可機遇越多,競爭越大。
從2017年社區電商戰火燃起,各方巨頭分別加入。美團、滴滴、京東、拼多多都分別推出自己的社區電商平臺。
阿里也不例外,從很早就開始布局這一領域,而且一直是戰略級別的高度重視,鼓勵各個團隊去嘗試探索。
公開資料顯示,阿里內部曾有多只團隊試水社區電商業務,包括餓了么、菜鳥驛站的驛發購、零售通與盒馬等。此外,阿里還曾多次投資社區團購品牌十薈團。
眾多團隊同同時發力,并未帶給阿里幾倍的營收,反而團隊之間互相掣肘,非常混亂。時人稱其為“賽馬制度”。
但業界普遍認為,賽馬不如相馬,找準一個品相最佳、能力最強的團隊,然后集中全部火力去發展才是正途!
今年3月份,阿里成立MMC 事業群,整合了零售通的社區團購業務和盒馬集市,聚焦社區團購業務。阿里合伙人、阿里B2B事業群總裁戴珊為該事業群負責人。9月份,又進一步整合,品牌升級為“淘菜菜”。
至此,阿里才完成了多的團隊的整合。截至目前,淘菜菜已經完成全國主要省份的覆蓋,并進入快速且穩步增長的階段。
數據顯示,11月份,淘菜菜日單量突破1300萬件,已經超過了老牌玩家興盛優選,成為與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比肩的第三極。
果然還是擰成一股繩子發力,會走得更遠。
晚來的淘菜菜,有哪些優勢?
和傳統的社區電商不同,阿里內部稱呼淘菜菜項目為近場電商。顧名思義,離用戶和消費者更近的電商平臺。
經過多方面資源整合后,淘菜菜的優勢也更加突出。
我們就拿全國首家淘菜菜小店來說。整個店鋪只有60平米大小,卻被分成7個功能區,分別是淘菜菜自提點、果蔬店、雜貨店、直播間、充值站、快遞站,此外還有一個24小時自提柜區。
如此多功能的配置,可以實現,消費者取蔬菜、取快遞、日常生活繳費,以及商家現場售賣百貨蔬果等多種應用場景。那個直播間的設置,甚至還幫助店主搭上直播電商的風口。
一個淘菜菜小店,相當于便利店+菜鳥驛站+蔬菜攤+自提柜的集合體,真正意義上構建社區“一刻鐘便民惠民智慧社區生活圈。”
從這一點看來,和以團長為團購核心的傳統社區電商相比,淘菜菜的確不一樣。精準選擇夫妻小店作為“團長”的淘菜菜,比其他玩家們,可是少走了一步彎路,找準社區團購流量的關鍵所在。
除了新穎的多功能模式之外,淘菜菜的商品庫以及供應鏈,更是準備充分。
憑借著阿里旗下的眾多生態資源,在淘菜菜的商品庫中,有超過一百萬個SKU,他們分別來自盒馬鮮生、大潤發百貨、天貓國際進口食品以及阿里扶持的農產品基地。
可以實現從田間地頭,到家庭飯桌的直接供應,效率很高。
而在物流配送環節,淘菜菜也探索了多重配送模式。針對不同區域的團隊力量,以及用戶的不同時效需求,可以做出多種倉儲配送嘗試。
不會局限于前置倉模式,或者中心倉發貨,次日自提的傳統社區電商模式,可以實現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這樣看來,淘菜菜簡直是贏定了!
優勢滿滿,困難重重
看似完美的淘菜菜,其實也存在不少問題。
上述的升級版淘菜菜小店,功能多樣,優勢明顯,但是背后的成本想必也不下來。這些業務的重大投入,甚至影響了阿里整體的利潤上升。
財報顯示,上季度阿里經營利潤達到150.06億元,但非公認會計準則凈利潤同比減少39%至285.24億元,而經調整EBITDA同比下降27%至348.40億元。
阿里的解釋是集團對幾個關鍵策略領域增加了投入,比如淘特、本地生活服務、小區商業平臺等,投入同比增加125.75億元。所以才會出現利潤的下降。
可見巨大的成本投入,在未來定會影響淘菜菜的發展。
隨之而來的,還有11月16日淘菜菜暫停貴州地區業務的羅生門事件。
由于社區團購本身帶有很強的社交屬性,通過社交裂變來完成用戶流量的初始積累非常重要,所以,微信小程序就格外重要了。
以美團優選為例,據QuestMobile《2021全景生態流量半年洞察報告》顯示,微信小程序為其帶來的流量占比高達81.4%。
而阿里早在去年10月就上線了“盒馬集市”微信小程序。今年9月14日,“盒馬集市”已經升級為“淘菜菜”。手淘和天貓APP內部的淘菜菜標識,隨即更換完畢。
但是“盒馬集市”微信小程序卻始終沒有完成更換,甚至出現了小程序名稱為“淘菜菜”,但小程序頭像是“盒馬集市”的尷尬局面。
筆者于11月19日點擊進入小程序后,“淘菜菜”小程序頂部的品牌標識,依舊為“盒馬集市”。
而原因在于,小程序無法更新。內部技術人員就把黑鍋扔到了小程序的不正當競爭上。
無獨有偶,在11月18日的阿里財報電話會議上,現任阿里CEO張勇也表示,“互聯互通是因特網的核心價值,當所有的平臺能夠在實質上擁抱互聯互通,將是互利共贏的局面。”
這都不禁讓人猜想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因為在生活中。如果要把淘寶鏈接分享到社交媒體上,往往也非常麻煩。
但其實上述原因,只是一小部分因素罷了。據財報數據顯示,阿里全球的消費用戶達到12億之多,而支付寶和手討的日活用戶也早已破億,單是小程序一關,怎么可能卡住阿里的社區團購業務?
可見背后的深層原因,還是成本問題。相比于一二線城市,貴州地區的消費水平很難在短時間提升上來,所以淘菜菜主動收縮業務,可以理解。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阿里集團內部的互聯互通才更加要注意。
直到今年3月份才完成合并的阿里社區電商業務,至今僅過去八個多月,相比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這幾年的耕耘,真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喪失掉的時間優勢,再難以挽回了。
復雜的供應渠道以及不同地區的差異化配送模式,更是給淘菜菜提出難題。
成本過高、內外部的互聯互通、資源整合,還有喪失的時間優勢,這些問題都需要淘菜菜花費更大的精力和成本來解決。
而懸在脖子上的,還有一把鋒利的斧頭。和早期的千團大戰、共享單車大戰、打車平臺大戰如出一轍,現階段的社區團購業務,還沒能真正實現盈利。
腳踏實地,仰望天空
早在戰火燒的最旺盛、各大巨頭紛紛涌入的2020年,市場上就流傳出這樣的聲音,“科技巨頭不想著技術創新,只想著老百姓手里的那根白菜。”
11月12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關于“反制大型互聯網公司利用網絡團購形成市場壟斷進入市縣基層地區,嚴重影響群眾利益”建議回復文。加強對社區電商的監管。
因為互聯網公司們用燒錢換流量的行為,會給線下的農貿市場等傳統社區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所以針對社區團購的政府監管也越來越嚴格。
如何在政策監管下實現消費者的滿意,是擺在所有社區電商面前的一個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放慢速度,穩扎穩打,才是正途。
今年5月17日,阿里發布“熱土計劃”,從科技振興、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三個方向實現鄉村振興,同時建立產地倉,徹底打通供應鏈,從菜地直接拿貨。
11月18日,由尋烏縣政府與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菜鳥農產品上行產地倉正式開倉,這個項目為尋烏以及周邊近20萬農戶提供農產品加工、包裝、物流運輸及銷售服務,將小而散的農產品上行訂單集合,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果農、電商企業的倉儲成本與物流成本。
而阿里的近場電商模式,除了為夫妻店做升級外,另一方面就是反哺產業帶和農產品基地,通過大數據統計的小店的用戶需求,然后進行生產和運輸。
這種“以銷定產”徹底打通上下游的模式,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幫助更多的生產基地實現技術升級才能完成。
菜鳥鄉村事業部總經理熊健表示,未來將建設100個農產品產地倉,重投入助力鄉村振興。
除了阿里之外,當前的市場老大,美團優選也開始放慢腳步,探索社區電商的新方向。
比如11月以來的大規模寒潮,使得東北大部分地區突降暴雪,生活遭遇困難。美團優選順勢啟動“南菜北運”計劃。
美團打算將云南、福建、海南等多個南方蔬菜大省的冬春蔬菜運往北方地區。并且美團優選將從11月持續供應至次年春季,可覆蓋整個冬春北方的蔬菜需求,確保蔬菜生鮮的持續供給。目前,叮咚買菜也加入了這項計劃。
看來在隱患重重社區電商領域,或許放慢腳步會更好。
如何實現科技和普通人生活的完美結合,讓消費者享受更優質的服務,讓傳統的小商販們實現營收,同時讓整個社區消費市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升級,是擺在互聯網大廠們面前的問題。
但是在社區團購2.0的階段,不能只是單純的打補貼戰了,因為社區電商并不是來顛覆整個行業,而是作為新的補充賽道,滿足消費者更多需求。并且借助自身的技術優勢,實現整個行業的技術升級。
數據顯示,2021年社區團購的預期GMV約為3000億元,而2020年中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達到5萬億元,如此巨大的差距,表明未來社區團購還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希望巨頭們能夠腳踏實地,再仰望天空,那根我們每天都要吃的白菜,可不那么容易吃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