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唐韌”(ID:RyanTang007),作者:唐韌,授權發布。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講的是淘寶 App 的一個設計優化案例,想必很多人都看過了。
通過那個案例,你可以看到如何通過產品設計驅動業務增長,以及如何通過產品設計來拿到業務結果。
在文章里我也提到了,淘寶結算頁的這個改版實際上是對產品框架層和表現層做了調整,從而達到提升訂單轉化率的效果。
那么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常規的產品設計應該如何量化?有沒有什么方法?
這里說一個可行的方法思路,供你們參考。
第一步,定義用戶屬性,了解用戶偏好。
如果你是產品經理或設計師,那你一定收到過不少用戶反饋。對于同一款產品,有的用戶說好,有的用戶吐槽。究其原因,其實是用戶屬性和偏好差異導致的。
注意,用戶屬性和用戶畫像是不一樣的。
前者是一些基本的用戶特征,比如年齡分布、性別、家庭收入等。而后者是具體到某一個體,比如張三的年齡、性別、家庭收入。
簡單說,一個是整體用戶,一個是個體用戶。
比如現在很多互聯網 App 都在做適老化需求,其核心原因就是用戶屬性在發生變化。
以前都是年輕人,現在中老年用戶的陸續加入,讓原本的產品設計變得不再通用。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淘寶 App 的設計改版,其中用戶的消費偏好就會對消費決策產生影響。有的人價格敏感、有的人品質敏感,這些都會影響產品設計。
定義清楚產品的用戶屬性和偏好,是發現產品問題的前提,因為不同的用戶會對產品產生不同的認知。
要解決問題,那就得從具體問題入手。接下來,就可以對產品問題進行定位了。
第二步,定義產品問題。
《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里提到的體驗五層模型很多人都知道,但會用的人卻很少。
在我看來,這個模型主要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幫你建立對于體驗設計的完整認知,另一個就是幫你分類定義產品問題。
還是以前面提到的淘寶 App 優化為例,結算頁的優化屬于產品框架層和表現層,具體包括信息設計、結構布局、路徑規劃以及視覺設計等。
這幾部分是直接影響用戶體驗的,因為他們都是用戶能直觀感受到和接觸得到的。
利用這個框架劃分并定義問題的好處,是能讓你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框架層和表現層的話,是產品經理和設計師該解決的問題。
可如果用戶反饋說商品主圖不清晰,或者商品價格比其他平臺貴,那這就屬于運營問題了,需要業務運營去解決。
對應的問題找對應的人來解決,對應的結果就找到了量化標準。
定義清楚用戶屬性和偏好,分類定義完產品問題歸屬,接下來就是如何形成可落地的方案。
第三步,發現產品機會。
關于方案落地,可以從工具、方法、思維三個角度展開,具體可參考如下這個框架。
比如,很多讀者應該知道「用戶體驗地圖」這個方法。
用戶體驗地圖的呈現形式類似二維表格,它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從不同的產品階段按照用戶行為、觸點、體驗感受等不同維度去發現問題從而尋找產品機會點的。
產品路徑一般都劃分為多個環節和階段,不同用戶在不同階段會形成不同的感受,這是發現產品問題的絕佳方式。
下面是一個用戶使用12306App 的乘車過程體驗地圖,從里面你可以全面清晰地看到不同階段的用戶體驗變化過程。
通過這個工具方法,你就可以基于不同的用戶屬性偏好去定義問題,然后根據體驗地圖呈現出來的用戶情緒低估或峰值去尋找產品機會。
產品機會就是改進點,改進點可以繼續延伸為產品方案。
最終,通過 AB 測試以及數據對比的方式就可以量化出產品設計帶來的改進。
產品設計是可以量化的,關鍵是學會構建一個問題解決路徑,然后在這個路徑的不同節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從而得出想要驗證的結論。
以上這三步,就是一個將模糊問題具體到量化方案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