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臺供應船(PSV)領域,混合動力系統的負荷實驗驗收正不斷推進,其進展與行業趨勢及技術革新緊密相連。近日,一系列關鍵信息浮出水面,揭示了該系統在集成、實驗目標、實際案例、驗收標準以及未來挑戰等方面的最新動態。
PSV混合動力系統通常融合柴油發電機組、電池儲能以及變頻控制技術。負荷實驗的核心在于驗證系統的動力協同性、能效優化以及電池兼容性。具體而言,實驗需確保柴油機、電池組及變頻設備在動態負載下能夠高效協同工作;驗證混合動力在調峰、動態定位等應用場景下的燃油經濟性,目標實現15%-40%的節能效果;同時,還需評估磷酸鐵鋰(LFP)或鋰鈦氧化物(LTO)電池的充放電性能及熱管理能力。
近期,多個實驗驗收案例展示了混合動力系統的實際應用成效。中船賽思億為新加坡及國內船東設計的PSV搭載了直流組網系統,實驗結果顯示該系統能效顯著提升,電池兼容性優于傳統交流系統,且具備未來擴容的潛力。康士伯海事則對SEACOR Marine旗下的PSV進行了混合動力改造,加裝儲能系統后,在動態定位模式下油耗降低了20%,并成功實現岸電接入,達到港口零排放目標。馬尾造船新造的PSV集成了電池儲能系統,并通過了負荷測試,驗證了混合動力在深海作業中的穩定性,滿足了巴西國油長期租約的環保要求。
在驗收標準與技術突破方面,混合動力系統需滿足動態定位(DP2/DP3)能力,確保在惡劣海況下電力冗余,如變頻器故障時能無縫切換至備用電源。同時,部分項目對混合動力系統的減排指標提出了嚴格要求,要求碳排放較傳統船舶減少50%-70%,并需兼容未來氫燃料或乙醇等清潔能源的升級。系統智能化也是當前技術突破的重點之一,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船舶運動與電力負載的耦合效應,從而優化控制策略,提升系統性能。
展望未來,混合動力系統在PSV領域的應用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隨著電池技術的不斷迭代,40兆瓦時級船用電池已實現零排放航行,但成本下降趨勢停滯,需要通過系統設計優化來提升經濟性。同時,標準化進程也在加速推進,IEC 80005岸電系統已成為主流,支持港口快速充電與電網協同。在老舊PSV的改造與新造船的設計中,混合動力系統的應用呈現并重趨勢。老舊PSV通過加裝儲能系統煥發新生,而新造船則更傾向于預留燃料電池接口,為未來清潔能源的接入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