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保險市場蓬勃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但同時也暗藏著不少陷阱,引發了廣泛關注。一些保險產品打著“百萬保額”的旗號,實際上卻在核心保障內容上大打折扣。例如,某些意外險產品僅在航空意外情況下提供高額賠償,而對于普通意外的賠付金額則大幅縮水至10萬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健康險產品在宣傳時聲稱“帶病可投”,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因健康告知條款過于嚴苛而導致消費者被拒賠。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影響了整個互聯網保險行業的信譽。
除此之外,互聯網保險市場還存在一些其他問題,如隱藏條款和自動續保時的“偷梁換柱”等。一些保單中隱藏著收入與保額掛鉤的歧視性條款,使得部分消費者在購買時未能充分了解保險內容。而在自動續保時,部分保險公司更是悄無聲息地更換了保險產品,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繼續購買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保險。
面對這些陷阱,消費者需要學會自我保護。在購買保險產品時,應仔細核對分項保額,并截圖保存銷售人員的承諾,以便在后續維權時提供證據。同時,在審查保險合同時,要重點關注特別約定和續保條款,確保自己購買的保險產品符合自己的需求和預期。
在維權方面,消費者應提供充分的證據,并通過正規渠道進行投訴。可以通過銀保監會或相關熱線進行投訴舉報,必要時還可以申請司法鑒定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的保險相關企業數量已超過76.6萬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湖南省和山東省的保險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三省市的保險企業總數超過25.2萬家,占全國總數的32.9%。
通過天眼查的風險查詢功能發現,涉及司法案件的保險相關企業約占總數的14.43%。這一數據揭示了互聯網保險市場在法律風險方面的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時要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