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一項關于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重大突破,該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共計四項研究。這些發現不僅描繪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程,還為解開月球“二分性”之謎提供了寶貴線索,極大地豐富了人類對太陽系天體演化的理解。
嫦娥六號于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成功采集了1935.3克樣品,這些樣品揭示了該地區在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經歷的兩期玄武質火山活動。這一發現表明,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動比先前在月球正面所觀察到的約20億年前的巖漿活動更為古老,為“月背時鐘”提供了校準。
在古磁場研究方面,嫦娥六號團隊首次獲取了月背的古磁場數據,驚人地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在28億年前可能出現了反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福元指出,這一發現挑戰了以往磁場單調衰減的傳統觀念,形象地捕捉到了“月球心跳”。
研究還聚焦于月球內部的水含量。通過對南極-艾特肯盆地樣品的深入分析,科學家首次測定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發現其遠低于月球正面的月幔,進一步證實了月球內部水分布的二分性特征,這一發現被形象地稱為“月幔沙漠”。
嫦娥六號團隊在月背發現了一種新型巖石——南極-艾特肯撞擊熔巖。這種巖石被視作巨型撞擊事件的“時間膠囊”,為探索類地天體的撞擊效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樣本,為科學家研究月球撞擊歷史開辟了新途徑。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華強調,嫦娥六號著陸于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這一區域是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質單元。此次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該大型撞擊對月球演化的影響,填補了月球背面研究的空白,也指明了未來月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隨著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樣品研究的深入,中國探月工程的科學價值日益凸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學與工程深度融合的典范,未來,隨著更多一手數據的獲取,中國行星科學有望在多個領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轉變。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關鋒指出,嫦娥六號的這些研究成果對月球演化理論提出了全新的認知,標志著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