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學家們向公眾展示了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不僅標志著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重大進展,也為全球月球科學研究貢獻了寶貴數據。
會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天文臺以及南京大學等多個科研團隊聯合宣布,他們利用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的珍貴樣品,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四篇封面文章。這些研究深入探討了月球背面的巖漿活動、古磁場、月幔水含量以及月幔演化特征,為人類首次揭開了月球背面演化的神秘面紗。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何宏平表示,作為科技領域的“國家隊”,中國科學院一直致力于承擔和參與國家航天重大科技任務。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的接收和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的高度重視,科研人員通過協同合作,產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責任與擔當。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關鋒也出席了發布會,并強調了嫦娥六號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的重大意義。他指出,這些研究成果對月球演化理論提出了新的認知,并呼吁各方通過航天重大工程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全面發展。
月球的“二分性”一直是月球科學研究中的關鍵問題。此前,科學界對月球背面的了解主要依賴于遙感數據。而嫦娥六號首次攜帶了1935.3克月球背面樣品返回地球,這些樣品來自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謎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科學家們通過嫦娥六號樣品取得了多個開創性的發現。他們首次揭示了月背在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存在火山活動,并持續至少14億年;首次獲得了月背的古磁場信息,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28億年前發生過反彈;首次測定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發現其顯著低于正面月幔;還首次發現月球背面玄武巖來自極度虧損的源區,這可能揭示了大型撞擊事件對月球深部圈層演化的巨大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吳福元指出,此次在《自然》雜志發表的四篇文章,首次系統揭示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的效應,這是此次研究的核心亮點。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還利用嫦娥六號樣品取得了其他多項科學突破,如揭秘樣品的物理、礦物和月幔演化特征,發現月球背面28億年前的火山活動,以及精確測定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