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上半年的一系列數據與市場動態揭示了這一趨勢的嚴峻性。盡管某同城網站數據顯示待轉門店僅占總量的小部分,但行業內普遍感受到生意難做的壓力顯著增強。
隨著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傳統經銷商發現自己陷入了夾縫之中。頭部連鎖企業借助出海和價格戰重構市場規則,品牌商則通過跨界產品搶占市場份額,而無序競爭下,三無產品以“自主品牌”之名傾銷,進一步擾亂了市場秩序。
行業觀察發現,“熬死對手、剩者為王”的博弈法則已悄然成型。修理廠產值大幅下滑,汽配商利潤微薄,新能源售后的復雜博弈,以及出海熱潮的興起,共同構成了這場沒有硝煙的生存戰。
修理廠普遍反映客流下滑,老客戶車輛更新周期縮短,尤其是轉向新能源車后,進店頻次持續走低。同時,電商平臺的價格戰日益激烈,從行業基準價到極限營銷,洗車、輪胎等業務均陷入價格與服務的雙重內卷。不少修理廠為了截流,采取各種低價手段,包括私域營銷、短視頻平臺引流等,但這些努力往往難以扭轉整體下滑的趨勢。
后市場正在經歷深刻變革。一方面,車主年均行駛里程減少導致保養周期延長;另一方面,消費理性化趨勢下,客戶轉化成本上升。業務結構全面惡化,小保養無利可圖,維修業務受政策擠壓,事故車業務則面臨保險公司和4S店的雙重夾擊。
與此同時,養車市場正加速向連鎖化、體系化競爭演進。連鎖百強門店數量激增,規模化效應顯著。巨頭們紛紛入場,通過補貼計劃、強化流量與運營賦能等方式,提升門店質量與盈利能力。拓店策略也呈現生態化特征,多家4S集團與傳統主機廠加入合作行列。
汽配賽道雖然完成了幾起融資,但整體競爭依然激烈。頭部連鎖企業加速出海尋找新增量,快準車服、康眾汽配等企業紛紛布局海外市場。然而,出海業務仍處于探索階段,面臨產品適用性、商業模式適應性等多重挑戰。
后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品牌跨界成為趨勢。潤滑油品牌、零部件制造商等紛紛推出跨界產品,養車連鎖也推出自有品牌機油等。跨界潮中雖不乏亂象,但優質企業通過資源整合與能力重構,提升了競爭力。
新能源售后市場則呈現冰火兩重天態勢。一方面,第三方專修品牌和電池廠商加速跑馬圈地;另一方面,新能源維修領域風險事件頻發,包括安全事故和法律糾紛。未來八年將有數千萬新能源車主面臨自費維修壓力,但市場蛋糕分配嚴重失衡,頭部玩家憑借資源優勢加速切割市場,而獨立修理廠則面臨轉型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