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大促的余溫尚未完全消散,中小商家的聲音卻透露出幾分寒意。在這個本該是銷售狂歡的季節,不少商家發現,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大部分都流入了平臺的腰包,成為了高昂的流量推廣費。
有商家無奈表示,每天幾百元的流量費就像是為平臺“打工”,而另一些商家則選擇“躺平”,認為與其在激烈的流量競爭中為他人作嫁衣裳,不如置身事外。更有商家指出,現在的流量已經變得異常珍貴,大多數平臺上的自然流量幾乎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價高者得”的競拍機制。
面對這一困境,中小商家迫切呼喚一場“流量平權運動”。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引導網絡交易平臺發揮流量積極作用扶持中小微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旨在優化算法,合理配置流量資源,幫助中小微經營主體提升品牌和產品知名度。
電影《風流一代》講述了從千禧年到人工智能時代的變遷,而對于初代電商商家來說,他們的“風流一代”則是互聯網開啟的流量黃金時代。那時,新用戶不斷涌入,為電商商家提供了龐大的潛在客戶群體,品牌可以輕而易舉地收割大量免費流量。
然而,隨著增量見頂,電商行業進入了“節流”時代。頭部品牌紛紛抱怨流量成本飆升,而中小商家更是舉步維艱。有報道稱,某白牌神話品牌因過度依賴付費流量,最終陷入經營困境,資產被強制拍賣。
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商平臺和商家都在積極反思和自救。電商平臺紛紛推出扶持政策,包括服務費退返、保證金下調等,但商家最關心的始終是流量和基于流量帶來的轉化。然而,很多平臺雖然響應政策,但在推動流量平權上卻顯得力不從心。
平臺本身也面臨流量短缺的問題,長期依賴外部采買流量再高價倒賣給商家,導致電商行業流量成本居高不下。于是,一些商家開始多平臺入駐,尋找自然流量的洼地。他們發現,拼多多等平臺上有不少中小商家通過優化商品標題、關鍵詞設置等方式,“白嫖”更多自然流量。
這些商家還分享了鋪貨方法,通過不斷上新、測試,尋找能夠帶來首頁流量標簽的鏈接。這種“多條腿走路”的策略讓不少品牌商家看到了希望,他們開始學習白牌商家的做法,積極參與自然流量的爭奪。
在流量比黃金還珍貴的當下,平臺的綜合經營成本也成為中小商家考量的重要因素。拼多多等平臺以較低的抽傭比例和技術服務費吸引了大量商家入駐。對于中小商家來說,這些平臺提供了更多免費流量的機會,降低了運營成本。
那么,平臺應該如何成為流量蓄水池?關鍵在于平臺能否吸引大量自然流量并舍得分配。這要求平臺回歸消費者訴求,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拼多多等平臺上大量白牌商品成為消費者“溢價祛魅”后的首選,為平臺帶來了大量自然流量。
平臺還需要轉變流量分配方式,從“零和博弈”轉向“合作博弈”。通過協調行動、分享資源和互相支持,實現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平衡。平臺應該做“無為而治”的流量分配者,為工廠型商家和中小商家搭建一個展示和銷售的平臺。
這種以用戶為中心、以自發分享為驅動的流量模式正在逐漸崛起。在政策倡導和流量平權成為“顯學”的今天,中小商家有望在新的流量生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成為新時代的“風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