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健康產業的廣闊畫卷中,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并重塑著行業的每一個角落,引領著產業向數智化轉型的浪潮。預測數據揭示,至2025年,全球醫療大模型市場的規模將觸及38億美元的里程碑,而到了2030年,這一數字更將躍升至超過100億美元的新高度。
從醫學影像的智能診斷,到影像設備的革新升級;從健康保險的精準定制,到互聯網醫療的便捷體驗;再到醫療大模型的前沿探索,AI技術與大模型技術的融合正在醫療健康領域全面開花,展現出其不可忽視的巨大潛力。
近日,以“ALL-in on Globalization, ALL-in on AI”為主題的2024T-EDGE創新大會暨鈦媒體財經年會在北京大興區盛大召開。在聚焦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圓桌討論環節,數坤科技區域創新事業部總經理毛東暉、鎂信健康創新研發中心負責人陳良、東軟醫療創新研究院院長及副總裁陳炳澍、輕松集團執行副總裁馬孝武、京東健康醫療AI專家劉慧,圍繞“AI破局,重塑健康”的話題展開了深入的對話。鈦媒體集團聯合創始人、鈦媒體研究院院長萬寧擔任了此次圓桌討論的主持人。
醫學影像科作為AI技術最早涉足的領域之一,毛東暉表示,數坤科技已經成功改變了影像科的工作流程。AI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應用,就如同導航在駕駛中的作用,已被廣泛認可。數坤科技正積極探索AI在醫院、基層醫療、健康管理等多個領域的落地應用。
在保險理賠這一復雜環節,陳良指出,鎂信健康致力于通過AI技術提升商業健康險領域的服務質量與客戶體驗。鎂信健康在理賠服務流程優化、風險評估準確性、客戶服務體驗提升三大核心領域進行創新,并通過“一碼直付?”平臺對傳統保險支付流程進行革新,實現了理賠處理時間的極大縮短。
輕松集團則發布了自研的醫療健康大模型——輕松問醫Dr.GPT。馬孝武介紹,隨著應用的不斷拓展和場景的深入挖掘,輕松問醫與4P醫學理論深度融合,開啟了迭代升級的新篇章,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在線上醫療領域,劉慧表示,京東健康的“京醫千詢”大模型已全面覆蓋線上問診流程,釋放了醫生生產力,使他們能夠專注于更高價值的工作。在C端,大模型在低風險業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回答用戶關于健康商品和服務的各種疑問。
作為國內第一臺CT設備的生產商,東軟醫療在AI賦能的醫療服務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陳炳澍認為,隨著AI技術的應用,醫院將形成以患者為中心的智慧化全流程診療服務體系。然而,在商業化與監管方面仍面臨挑戰。
以下是圓桌討論的實錄摘要:
萬寧:醫療健康將是AI發揮重要作用的領域。請各位嘉賓介紹一下各自的公司,以及目前在AI應用方面的最新進展。
毛東暉:數坤科技成立于2017年,專注于醫療影像領域,通過原創AI技術為醫療健康產業提供數智化創新解決方案。目前,我們已獲得14項NMPA批準的醫療器械三類證、2項美國FDA、4項歐盟MDR CE等認證,覆蓋超過3000家醫療機構和1000多家體檢機構。我們的AI技術已應用于醫院、基層醫療、健康管理等多個領域。
陳良:鎂信健康致力于通過AI技術優化健康險理賠流程,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減少對人力的依賴,提升理賠效率。我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通過在線平臺簡化理賠申請流程,實時更新理賠進度。AI技術的應用使得理賠處理時間從幾天縮短到分秒級,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
陳炳澍:東軟醫療成立于1998年,生產了中國第一臺CT。近十年來,我們推出了3.0T磁共振、血管機、PET-CT等大型高端硬件設備,并進入全球110個國家,累計裝機47000臺。在AI應用方面,我們主要聚焦于嵌入式軟件、人工智能獨立軟件的開發,以及針對具體疾病的人工智能服務網絡建設。
馬孝武:輕松集團致力于解決國人的健康問題。我們不斷提升數據整合能力,高效處理多源異構醫療數據。在3.6億健康用戶和240萬患者的診療記錄基礎上,我們邀請1000多名主任醫師參與大模型強化學習過程,提升模型的準確性和適用性。我們利用AI技術為用戶定制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涵蓋運動、飲食、睡眠等多個方面。
劉慧:京東健康是京東集團旗下專注于醫療健康業務的子集團。我們基于醫藥及健康產品供應鏈、醫療服務、數字驅動的用戶全生命周期全場景健康管理企業的戰略定位,已成為中國領先的醫療健康商品、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今年,我們發布的“京醫千詢”大模型在中文醫療大模型評測榜MedBench中獲得第一名,并在ToC、ToD和ToH等主要醫療場景均有落地應用。
萬寧:數坤科技從醫學影像切入,與IBM的沃森項目有相似之處。但沃森項目在技術成熟前失去了場景優勢。數坤如何看待這一變化?在進入這個領域時,遇到了哪些難點?
毛東暉:數坤科技初期布局醫療影像領域,得益于影像數據的高度標準化。我們與眾多三甲醫院的臨床專家合作,選擇重大常見疾病場景,改變影像科的工作流程。AI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就像導航在駕駛中的作用,已被醫院高度認可。未來,影像科將更加強悍,實現多模態聯診,并給出更加精準的診斷建議。同時,AI將帶來個人健康管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大量沉睡數據的疾病回溯性篩查。
萬寧:AI在醫療體系中已開始解放醫生生產力,并在健康管理領域展現出創新應用的潛力。鎂信是如何選擇切入點的?
陳良:鎂信健康通過AI技術提升客戶服務體驗,特別是在保險理賠處理的便捷性和效率上。我們推出“一碼直付?”平臺,優化傳統保險支付流程,使用戶在就醫過程中的支付更加快捷,進一步提升創新藥械的可及性。這一創新服務不僅減少了用戶在醫院的等待時間,還減輕了用戶先行支付費用的負擔。
萬寧:從數字化影像到保險理賠端的AI應用都在快速發揮作用。東軟醫療認為,不久的將來,我們是否會形成以人為中心的數字化健康管理到醫療服務的全閉環?
陳炳澍:答案是肯定的。隨著AI技術的應用,醫院內將形成以患者為中心的智慧化全流程診療服務體系。我們與醫院合作,通過歷史數據生成患者多維度報告,將數據整合在一起,打造一個以人為中心的智慧化影像室。然而,實現這一遠期目標面臨商業化與監管的挑戰。
萬寧:各位嘉賓分享了To D端的AI應用前景。對于輕松集團和京東健康來說,在To C端有哪些AI應用的嘗試?
馬孝武:輕松集團過去十年積累了大量病歷庫,為AI學習提供了龐大的知識庫。我們自研了一款軟硬件一體的“輕松AI”,為C端消費者提供基于早篩早檢的健康管理服務。這款應用可以通過多種特征綜合得出健康管理數據,并給出建議。
劉慧:京東健康的“京醫千詢”大模型在To C和To D端場景均有落地應用。在To C端,我們選擇了低風險場景,如回答用戶關于健康商品和服務的問題。大模型在安全性、人文關懷方面表現出色,比真人服務效果更好。
萬寧:在數字化時代,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將更加普惠地惠及人們,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是數字化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最大價值。感謝各位嘉賓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