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智能手機行業再次迎來了新的變革。一張關于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大陸AI手機出貨量份額的圖表,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熱議。這張由Canalys發布的圖表顯示,各大品牌在這一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
有趣的是,這張圖表似乎觸動了一些蘋果用戶的敏感神經。一位手持最新款iPhone 16 Pro Max的用戶調侃道:“我那么大個AI,去哪了?”的確,盡管蘋果在發布會上大肆宣揚其AI技術,但Apple Intelligence在國內依然處于不可用狀態,這讓不少用戶感到失望。
據有關媒體報道,蘋果正在與百度就引入文心一言進行談判,但雙方在用戶數據收集和使用方面存在分歧。百度希望保存數據以訓練模型,而蘋果的隱私政策則不允許這樣做。這一僵局使得蘋果在國內的AI布局充滿了不確定性。
然而,Canalys的圖表卻顯示蘋果在AI手機領域的出貨量份額不容小覷。這引發了一個疑問:為何蘋果在國內無法使用的AI技術,卻能在出貨量份額上占據一席之地?答案在于Canalys對AI手機的定義——具有AI能力的智能手機。按照這個標準,搭載A18 Pro的iPhone 16 Pro Max無疑是一部AI手機。
相比之下,國內廠商在AI手機的落地速度上可謂“遙遙領先”。過去兩個多月里,OPPO、vivo、榮耀、小米、華為等國產手機品牌紛紛發布了AI新品,AI智能體、AI手機操作系統(AI OS)等概念頻頻刷屏。這些廠商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更在用戶體驗上帶來了顯著提升。
現在的AI手機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安裝一個AI應用那么簡單了。它們擁有強大的NPU算力支持,能夠與各種主流大模型進行適配和優化。這使得AI手機在圖像識別、語音處理、實時場景識別和優化等方面表現出色。同時,這些手機還具備系統級個性化AI的能力,能夠根據用戶的日常操作習慣和學習到的個人知識圖譜,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體驗。
例如,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指令讓AI手機幫忙操作復雜的手機設置、總結提煉文字內容、點外賣等。這些功能都是基于AI手機與系統的深度打通,以及AI智能體的強大交互能力實現的。相比之下,僅僅安裝了AI應用的手機在功能和體驗上都要遜色不少。
當然,云端AI也有其優勢所在。對于一些高質量的AI圖文生成任務來說,由于模型規模大、算力需求高,云端執行可能更加高效。因此,許多終端廠商都采用了“端云結合、端云協同”的模式來做AI手機。這樣既能夠發揮端側AI的優勢,又能夠利用云端大模型的強大能力。
在AI手機的發展過程中,AI智能體和AI OS成為了關鍵要素。它們共同構成了AI手機的核心競爭力。AI智能體作為人與AI的交互入口,承擔著識別用戶意圖、提供AI服務和功能的重要任務。而AI OS則是將AI能力深度融入操作系統中,使得系統能夠像人一樣感知、決策和調用各種資源。
然而,做好AI手機并非易事。它需要廠商在硬件、軟件、操作系統以及應用生態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布局和優化。不僅要解決存儲、算力、功耗等瓶頸問題,還要確保數據安全和大模型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建設完善的AI應用服務生態,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的AI服務。
盡管挑戰重重,但各大廠商依然在全力以赴地推進AI手機的發展。他們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日益成熟,AI手機將成為未來智能手機市場的主流趨勢。在這場硬仗中,每一個廠商都不敢掉以輕心,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