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OpenAI在今年2月16日首次發布Sora以來,這款被戲稱為“技術期貨”的視頻生成模型,終于在12月10日以正式版的姿態亮相,能夠生成最高達1080p分辨率、最長20秒的視頻。OpenAI的首席執行官將這一時刻比作視頻生成領域的GPT-1,標志著技術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然而,與GPT發布時國內AI企業紛紛跟進的情況不同,Sora的發布并未在國內引發一致的熱烈反響。國內企業對視頻生成領域的態度顯得更為復雜和多樣化。
一些企業選擇緊跟Sora的步伐。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快手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以及智譜AI、MiniMax、愛詩科技等AI公司,都陸續發布了視頻生成模型,并聲稱在性能上達到或超越了Sora預覽版。這些企業大多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資源,能夠迅速適應并跟進新技術。
與此同時,也有企業選擇不跟進Sora。百度作為互聯網行業的巨頭,其創始人李彥宏明確表示,無論Sora多么火爆,百度都不會涉足這一領域。百川智能等AI公司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Sora的技術路線和商業前景都存在不確定性。這些企業更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和優勢領域。
國內企業在Sora問題上的分化態度,反映出大模型行業在視頻生成領域的新變化。與GPT時代OpenAI打出一張王牌、國內企業紛紛跟進的模式不同,Sora之后,國內AI牌局開始有了自己的節奏和復雜性。有能力做通用基礎大模型的國內科技公司,在技術路線、商業前景等判斷上,開始出現明顯的分野。
對于跟進Sora的企業來說,他們看中了視頻生成模型的潛力和前景。以字節跳動和快手為例,這些企業本身擁有強大的視頻業務基因和技術實力,能夠快速將視頻生成能力與現有產品進行集成和整合。同時,他們也對Sora的技術路線表示認可,認為這是一種有前途的視頻生成方法。
然而,不跟進Sora的企業也有自己的考慮。他們認為Sora的技術路線存在爭議,商業化前景不明朗,投資回報比不高。視頻生成領域的技術門檻和市場競爭也相對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算力。這些企業更愿意將資源投入到自己的核心業務和優勢領域,以獲取更高的回報和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企業對Sora持觀望態度。他們出于“恐懼錯過”的心理有所布局,但并不重點投入。這些企業大多處于行業的邊緣地帶,對新技術和新市場的反應相對較慢。
總體來看,Sora的發布標志著視頻生成領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內企業在這一領域的態度和選擇,反映出大模型行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變化,國內企業在視頻生成領域的競爭和合作也將更加激烈和多樣化。
雖然Sora的技術路線和商業前景仍存在爭議和不確定性,但不可否認的是,視頻生成領域已經成為大模型行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國內企業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和嘗試,將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