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物業行業經歷了一場基于2.63億平方米撤管數據的深度剖析,揭示了撤場背后的多維動因及行業變革趨勢。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范圍內因各種原因導致的物業撤管面積高達2.63億平方米,其中,降價談判破裂成為撤場的主要原因,占比超過61%。這一數據由克而瑞物管發布的《2024年度行業撤離白皮書》提供,揭示了物業企業與業主之間在費用調整上的尖銳矛盾。
業委會的成立與運作,對物業企業而言,如同一面雙刃劍。一方面,新業委會的成立往往伴隨著物業合同終止率的急劇上升,達到了42%。其中,“公共收益追索”成為觸發撤場的關鍵因素,平均追溯期長達12.6年。某頭部物業企業在面對業委會籌備時,甚至選擇了恐慌性撤離,這類撤場占其總撤場量的37%。另一方面,從業主角度看,業委會的成立無疑是權益保護的必要機制。數據顯示,維權成功的小區平均追回了83.7萬元的公共收益,同時,業委會的監管也促使物業投訴解決率提升了2.1倍。
在行業生態層面,物業行業的變革已勢不可擋。一方面,傳統物業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另一方面,新勢力正在悄然崛起。中小物業企業以“低成本+輕資產”的模式,接管被大型物業企業放棄的項目,填補了市場空白。同時,一種被稱為“物業界拼多多”的新模式也應運而生,通過精簡管理層級、智慧化替代人工以及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務包,以極低的成本提供基礎服務,起價僅為每平方米0.8元。
在這場行業變革中,業主與物業企業之間的博弈,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爭議,更是經濟規律的體現。業主希望通過降低物業費來保值資產,而物業企業的撤離,則是市場出清的必然結果。當業主長達20年的公共收益追索與物業企業面臨的30年稅務倒查相遇時,人們開始意識到,所有歷史的欠賬,都將在變革的浪潮中得到償還。
在這場深刻變革中,物業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重構。業主與物業企業之間的關系正在重新定義,而業委會的角色也日益凸顯,成為連接雙方的重要橋梁。隨著行業內部勢力的此消彼長,未來物業行業的格局將更加多元化,競爭也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