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風起云涌的時刻,谷歌突然宣布了一項震撼性突破——量子芯片Willow的誕生。這款芯片據稱在標準基準計算任務中,僅需不到5分鐘便能完成任務,而此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Frontier完成同樣任務所需的時間,是一個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10億億億年,遠超過宇宙的年齡。
然而,盡管Willow的發布在硅谷掀起了科技海嘯,但量子計算的全面應用尚需時日。量子計算的主要挑戰在于精確度,即雖然計算速度飛快,但誤差率也相對較高。不過,隨著近30年糾錯問題的逐步攻克,芯片的計算誤差正呈指數級下降,這標志著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重大進步,但距離實現概念中的量子計算機仍有一段距離。
就在谷歌發布量子芯片的同時,OpenAI正緊鑼密鼓地舉行著一場連續12天的發布會。盡管OpenAI近期在AI模型更新上顯得較為沉寂,但此次發布會無疑是其證明自身“AI一哥”地位的重要機會。OpenAI的CEO山姆·奧特曼在發布會上宣布,新版o1模型在處理復雜問題時的重大錯誤率降低了34%,并且能根據題目難易程度調節處理時間,使得用戶等待時間下降超過50%。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預選賽題目中,o1更是以83%的正確率遠超GPT-4o的13%,相較于o1預覽版的56.7%,也有了顯著提升。
不僅如此,OpenAI還推出了Sora Turbo,這一速度明顯更快的模型版本。Sora Turbo支持保存提示詞,方便用戶未來使用,并且其編輯功能也是一大亮點,如Remix功能允許用戶通過純自然語言提示詞對視頻進行編輯。然而,Sora Turbo的高熱度也帶來了網站崩潰等問題,大批用戶涌入導致注冊登錄功能一度停止。Sora Turbo的生成成本也超乎想象,即使是訂閱用戶,也需要支付額外費用才能享受優先視頻生成額度。
隨著Sora Turbo和o1的推出,OpenAI的商業化步伐也日益加快。在接受采訪時,OpenAI表示制定了明年沖擊10億活躍用戶的目標,并計劃通過與蘋果的合作來實現這一目標。然而,OpenAI也面臨著巨大的虧損壓力,盡管今年的收入突破了40億美金,但成本也高達50億美金以上。為了提高盈利能力,OpenAI正在積極尋求更多來自C端用戶的直接訂閱。
OpenAI的商業化轉型并非一帆風順。盡管其技術實力在行業內仍處于領先地位,但要在芯片、數據和能源等關鍵要素上與大公司競爭,仍面臨巨大挑戰。蘋果等大公司也在積極研發自家的AI技術,未來是否愿意支持OpenAI的模型和服務,仍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OpenAI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們認為自己正處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L1階段,即聊天機器人階段,而此次發布會后,有望進入L2階段和L3初級階段。隨著o1模型的推理能力和智能體(Agents)的出現,OpenAI有望為用戶帶來更加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服務。
盡管目前OpenAI的模型主要使用者仍為專業開發者和領域專家研究員,但他們對人類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提升的巨大幫助不容忽視。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輕易否定生成式AI的價值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