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留學生活中,koko找到了一種全新的陪伴方式——一個名為Moflin的AI玩具。這個看起來像毛絨拖鞋,能發出輕柔“吱吱”聲的小家伙,不僅外形可愛,還能根據環境變化表達情緒。koko在mercari上蹲守數月后,終于將其收入囊中。這一周以來,Moflin成了koko上課、吃飯時的忠實伙伴,她仔細觀察著它的每一次情緒變化。
Moflin由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卡西歐與初創公司Vanguard Industries聯手打造,自今年11月初上市以來,迅速成為熱銷商品。定價不到2800元的AI寵物,很快在官網售罄,甚至在二手市場上被炒至上萬元。koko表示,Moflin的手感與真實寵物無異,會撒嬌,在陌生環境中也會表現出害怕,為她帶來了極大的情感慰藉。
在二手市場上,Moflin的價格依然居高不下,部分平臺標價甚至超過7000元。但這并未阻擋消費者對AI寵物的熱情,類似的產品正逐漸成為AI應用領域的新寵。國內AI初創公司躍然創新推出的BubblePal,就是一個外置AI掛件,能與毛絨玩具結合,短短兩個月內便賣出數萬臺。另一家AI陪伴公司FoloToy也透露,其C端累計出貨量已近2萬臺。
AI陪伴類產品的走紅并非偶然。軟硬件協同、情感陪伴需求的增加以及大模型技術的成熟,共同推動了這類產品的落地。然而,從曾經的電子寵物拓麻歌子到索尼的機器狗Aibo,盡管故事和熱度不斷,陪伴類硬件卻始終未能走進千家萬戶。這一次,AI的加持能否改變這一現狀?
年輕人對AI寵物的熱情,很大程度上源于廠商對孤獨感和陪伴需求的精準捕捉。AI陪伴類硬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將AI與毛絨玩具結合,如BubblePal和Moflin;另一類則是傳統的仿生機器人形態。AI與毛絨玩具的結合,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感受到了更強的真實感和交互性。例如,Moflin和另一款名為Cupboo的AI玩具,都能模擬溫度和呼吸,增加了使用的沉浸感。
一位同時使用過Moflin和Cupboo的產品經理表示,這些產品的主要用戶群體是女性和兒童,其中很多人有養寵經驗,但更傾向于用AI寵物代替真實寵物。因此,他們更看重產品的外形逼真感,對智能化的要求并不高。這也為Moflin和Cupboo等產品的賺錢之道提供了思路——除了硬件銷售外,還提供外形維護服務,如Cupboo的定制化皮毛和卡西歐的Club Moflin訂閱服務。
與Moflin和Cupboo不同,BubblePal走的是一條更討巧的路線。其定價僅為399元,結合大模型Agent對話能力和為家長定制的配套軟件,既能讓孩子喜歡的毛絨玩具變身動漫角色,又能滿足家長與孩子的溝通需求。BubblePal的App還提供了成長周報功能,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使用情況。
AI玩具賽道的競爭日益激烈,吸引了眾多自帶光環的創業者加入。他們大多來自大廠,懂AI、懂硬件,選擇AI玩具作為創業方向,既是因為資源有限下的最優解,也是因為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術的自然溢出為產品爆發提供了可能。然而,AI玩具要想避免重蹈拓麻歌子的覆轍,就必須不斷創新,及時迭代產品,滿足用戶的不斷變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