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中關村實驗室攜手清華大學及國防科技大學共同編制的報告——《2025網絡空間測繪技術白皮書》正式發布,該報告詳盡闡述了網絡空間測繪領域的理論基礎、技術構成、國內外發展現狀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網絡空間,這一被譽為第五疆域的數字領域,其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網絡空間測繪技術,作為保障網絡空間安全的關鍵一環,通過實現資產的可視化管理、威脅的實時感知以及攻防策略的有效支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報告深入探討了網絡空間的定義及其特性,如動態性、虛實融合性等,同時,還對傳統測繪理論在網絡空間中的延伸應用,以及網絡空間地圖與坐標系的構建進行了詳盡解析。
在技術層面,白皮書系統梳理了網絡空間測繪的三大核心技術:探測技術、分析技術和可視化技術。探測技術涵蓋了IP與端口的探測、服務掃描等關鍵環節;分析技術則側重于資產關聯分析等方面;而可視化技術則通過地理空間模型等手段,實現了網絡空間信息的直觀展示。報告還對平臺架構設計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分層架構、微服務架構、云計算架構等各自的優缺點。
在全球范圍內,網絡空間測繪技術均取得了顯著進展。國際上,美國“藏寶圖計劃”等項目以及Shodan等平臺在推動技術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國內,學術界提出了“三層三空間映射”等創新理論,工業界則涌現出了ZoomEye等具有影響力的平臺。這些努力共同推動了網絡空間測繪技術的不斷前行。
然而,當前網絡空間測繪技術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數據規模與實時性之間的矛盾等。針對這些問題,白皮書提出了未來技術發展的幾個重要趨勢:技術融合將進一步提升測繪的精準度和效率;應用深化將推動測繪技術在更多領域發揮價值;標準化建設將促進技術的規范化發展;同時,面向新形態網絡空間的測繪技術也將成為研究的新熱點。這些趨勢預示著網絡空間測繪技術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白皮書還強調了網絡空間測繪技術的戰略價值,并呼吁產學研各界加強協同創新,共同推動該領域的快速發展。報告中的節選內容展示了網絡空間測繪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案例,為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示。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深入發展,網絡空間的安全問題將愈發重要。網絡空間測繪技術作為保障網絡空間安全的重要手段,其持續創新和深化應用將為維護國家安全、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