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5年,電商行業在經歷多年的迅猛增長后,正面臨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
近期,在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2025電商破局:穿越流量紅海,探索共贏生態新路徑”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國研新經濟研究院的創始人朱克力深入分析了電商行業的未來走向。他指出,當前消費模式的變革與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引領電商從“流量為王”的時代邁向“價值深耕”的新紀元。
朱克力提到,以“千億扶持”計劃為例,該計劃通過減免技術服務費和提供廣告補貼等手段,直接減輕了商家的經營負擔。實踐證明,這種降低商家成本、提升其盈利能力的做法,不僅促進了商家的成長,還豐富了商品種類,增強了用戶的忠誠度,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商家成長帶動商品多樣化,進而吸引并留住更多用戶。
電商行業正經歷著趨勢性的變革,平臺生態閉環的構建成為關鍵。朱克力強調,2025年,電商的核心趨勢在于消費場景的深度重塑和技術應用的范式革新。在消費端,消費者的需求已從單純的功能滿足轉變為追求消費的意義,情緒價值成為激發購買欲望的主導因素。年輕群體對虛擬偶像周邊商品和沉浸式體驗的付費意愿顯著增強,健康消費也從單一產品需求轉變為一種生活方式,智能穿戴設備與低糖食品的組合銷售成為新的增長點。
朱克力進一步指出,平臺需通過優化規則、升級服務和技術賦能來構建生態閉環。在規則層面,降低傭金率和縮短結算周期至關重要。例如,拼多多實施的“千億扶持”計劃,通過減免技術服務費和提供廣告補貼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商家的運營成本。一些服裝商家在參與該計劃后,物流與營銷成本顯著下降,得以將更多資金投入新品研發,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國潮系列,實現了銷量的顯著增長。
價值運營的本質在于實現生態共贏。朱克力認為,平臺應從“裁判”角色轉變為“教練”,通過開放數據中臺的用戶畫像、市場趨勢等資源,助力商家精準選品。這一轉型要求平臺在短期收益與長期生態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避免過度追求短期流量。通過降低商家運營成本并提升其盈利能力,平臺能夠實現用戶增長與商家留存的雙重提升,從而構建正向循環。
在產業鏈整合層面,平臺通過直接連接分散農戶與城市消費者,省去了中間商環節,提升了農民收入。拼多多通過“農戶+合作社+電商”模式,成功幫助山區果農將水果銷往全國,大幅提高了果農收入。同時,平臺推動加工企業向產地聚集,形成了一體化產業鏈,堅果品牌在產地建廠后,帶動了周邊村莊的共同富裕。
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電商西進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平臺通過培養本地主播銷售非遺產品,既傳承了文化又促進了就業。西部省份的平臺孵化基地已培養數千名鄉村主播,帶動了當地手工藝品和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形成了“電商+文旅”的融合發展模式。在縣域市場開拓中,平臺助力傳統手工藝品轉化為電商爆款,縣陶瓷品牌通過直播推廣,年銷售額大幅增長,推動了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
電商平臺在西南地區建立的“低空物流+電商”網絡,不僅解決了農產品出山難題,還通過無人機運輸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在乘坐觀光直升機俯瞰梯田時,可以通過機載設備掃碼購買限定款農產品,將空中視野與即時消費相結合,形成了“觀景即購物”的沉浸式體驗。這種創新模式將地理劣勢轉化為生態特色,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朱克力強調,電商的高質量發展需兼顧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通過技術普惠與生態共建,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良性互動。從低空物流到首發經濟,從縣域市場到循環經濟,電商正以創新的姿態重塑中國經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