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蕪湖市的弋江區,科技創新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翻涌,政策紅利如甘霖般精準滋養著這片創新的沃土。在這里,每一本政策手冊都不再是紙面上的文字,而是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弋江區以其獨特的“兩區合一”優勢,即高新區與行政區的深度融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在這片土地上,高校智力資源與高新技術產業緊密交織,共同編織出一張創新驅動的發展網絡。安徽師范大學等6所高校的近10萬在校生,以及4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68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共同構成了弋江區創新生態的堅實基石。
在安徽海智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創新的成果正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這家由蕪湖造船廠獨資成立的科技公司,專注于船舶與工程裝備設計及技術研究,不僅斬獲了船舶設計的“雙認證”,其主導研發的節能化學品船更是榮獲國家級大獎,遠銷歐洲多國。海智研究院依托三維設計軟件與自主知識庫系統,聚焦綠色智能船舶的研發,有力推動了安徽船舶工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
政策的精準扶持,更是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弋江區科技局工作人員向企業送上的“高質量發展40條”政策,正是該區“即時兌付、精準直達”惠企政策的生動體現。企業負責人感慨地說:“真金白銀直達賬戶,讓研發少了后顧之憂。”
近年來,弋江區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出臺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多部門聯動提供“上門服務”,構建起從小微企業到科技型中小企業,再到高新技術企業的梯度培育鏈。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研發投入強度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等關鍵指標,均保持全市領先地位。
在“兩高融合”的推動下,弋江區正加快將豐厚的創新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區內25家市級以上孵化載體孕育了近千家企業,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平臺更是多達172個。弋江區還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通過設立“科創飛地”,吸引滬蘇浙地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關鍵技術的突破上,弋江區同樣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球首艘標準模塊電池換電船在蕪湖成功下水,就是弋江區科技創新成果的一個縮影。這艘凝結了“船、車、儲”共享電池技術的船舶,由三點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展現了“以造車思維造船”的創新理念。西電蕪湖研究院、長三角研究院等單位也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弋江區的科技創新之路,是一條深度融合、開放合作的發展之路。從實驗室的技術微光到產業園的產業化星火,從科技副總的知識賦能到長三角的協同創新,弋江區正以開放的胸襟匯聚資源,以深度的融合促進突破,一座面向未來的科創新城正在這片熱土上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