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電商行業已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從昔日的流量為王轉向深耕價值的關鍵期。市場環境的劇變,尤其是流量紅利的消退和競爭的激化,迫使電商企業從粗放式的擴張戰略中抽身,轉而追求更為精細化的運營模式。
這一轉型的背景之下,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和技術創新的加速迭代,成為了推動電商行業破局與共生的重要動力。電商不僅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從助力偏遠地區的農產品走出大山,到賦能傳統制造業實現定制化生產,再到推動跨境貿易的便捷化,電商以更加普惠的姿態,深度融入經濟的各個層面。
近期,一場以“2025電商破局:穿越流量紅海,構建共贏生態”為主題的閉門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眾多專家學者圍繞電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展開了深入交流,聚焦于新消費趨勢、技術創新、平臺責任及產業生態的構建等議題,為電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專家們對拼多多推出的“千億扶持”計劃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通過服務升級和技術賦能,有效帶動了商家的發展,促進了商家、消費者和平臺的三方共贏。
在消費變革與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下,電商行業正經歷著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轉變。盡管流量紅利已不復存在,但電商市場依然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潛力。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網絡零售額達到15.5萬億元,同比增長7.2%,連續十二年保持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的地位。
進入2025年,直播帶貨、即時零售等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服務消費的在線化趨勢日益明顯。北京電子商務協會執行會長馬小森指出,當前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體驗與情感價值,尤其是Z世代,他們通過社交平臺獲取信息,追求個性化消費場景。例如,一些掃地機品牌通過展示清理寵物毛發的場景,精準觸達養寵人群;而泡泡瑪特的LABUBU系列則憑借獨特的情感價值,成為市場上的爆款。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提出,當前消費呈現出分級分層的特征,情緒價值正成為消費的主要驅動力。在過剩經濟背景下,實物消費向服務消費的轉變至關重要,平臺需基于這一趨勢調整戰略。技術創新方面,朱克力認為,低空經濟與AI技術的結合有望重塑物流體系,無人機配送若實現規模化應用,將極大提升生鮮配送的效率;而3D打印、AR試穿等技術,則能縮短新品研發周期,推動首發經濟的發展。
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副秘書長胡麒牧強調,電商競爭的本質在于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電商平臺應聚焦于售后服務、物流效率、成本控制、生態構建和模式創新,以應對流量瓶頸帶來的挑戰。他認為,電商的終極形態是全渠道零售的數字化融合,當前的競爭應著眼于效率提升與模式創新,而非簡單的存量博弈。
在構建健康、可持續的平臺生態方面,電商平臺正從流量運營轉向價值運營,通過優化規則、提升服務、加強技術賦能等方式,營造共贏的環境。馬小森表示,健康的生態應建立在合規經營、平臺優勢共享和社會責任履行的基礎之上,拼多多的“千億扶持”計劃在推動中小商家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則從貿易的視角出發,強調電商的價值在于創造新增量。他以南方水果外銷為例,指出電商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讓原本滯銷的農產品得以在全國范圍內流通,實現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贏。白明預測,未來電商的“貿易創造”效應將超過“貿易轉移”,線上線下融合將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朱克力進一步指出,2025年,價值運營成為核心,平臺需通過規則優化、服務升級與技術賦能構建生態閉環。在規則層面,降低傭金率、縮短結算周期是關鍵。拼多多推出的“千億扶持”計劃,通過減免技術服務費、提供廣告補貼等措施,直接降低了商家的運營成本。例如,某服裝商家在參與該計劃后,單月物流與營銷成本大幅下降,得以將更多資金投入新品研發,推出了符合市場需求的國潮系列,銷量顯著提升。
在流量成本高企、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平臺對商家的扶持成為構建共贏生態的關鍵。拼多多的“千億扶持”計劃不僅利用平臺優勢為商家賦能,還通過減免費用等方式不斷降低商家的經營成本。該計劃的核心在于從流量運營轉向用戶需求運營,通過精準匹配提升轉化率。例如,平臺利用大數據識別優質商家,提供資金、物流等多方面的支持,幫助其提升研發能力和經營效率。
馬小森呼吁更多平臺借鑒拼多多的做法,成立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建立常態化的商家溝通機制,平衡大小商家的權益,讓商家對規則變化有預期、能應對。商務部研究院的白明則將平臺比作“公路”,商家比作“車輛”,強調平臺應降低經營門檻,通過大數據、AI技術賦能商家,幫助其實現差異化發展,成為數據產品的提供者,助力商家精準對接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