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工智能(AI)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吸引了眾多大廠與初創企業的涌入,大家都希望在這場科技盛宴中分得一杯羹。然而,在這股熱潮之下,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AI人才的嚴重短缺。
老李,一位曾在科技投資領域摸爬滾打的80后,去年年底與合伙人在國內創立了一家專注于海外市場的AI創業公司。盡管他們手握硅谷的成熟項目經驗和充足的投資,但人才招聘卻成了他們最大的絆腳石。“我們開出了百萬年薪,但仍然難以找到與公司項目需求相匹配的核心人才。”老李無奈地說道。
公司的技術人員流失率極高,老李表示,這主要是由于AI行業更新迅速,培訓和磨合周期長,導致很多應聘者難以勝任實際工作。而能夠留下來的,往往是那些對項目感興趣、薪酬符合預期且團隊氛圍融洽的人才。
與老李有著同樣困擾的還有林姐,她所在的一家科技公司今年年初決定涉足AI出海業務,但海外人才的招聘卻異常艱難。“海外市場競爭激烈,信任難以建立,招到的人才往往很快就會被更大的公司挖走。”林姐感嘆道。
AI行業的競爭激烈不僅體現在市場上,更體現在人才爭奪上。馬哥,一位從AI初創公司跳槽到大廠的算法工程師,他坦言,在初創公司時,由于上升空間有限且難以接觸到核心項目,他最終選擇了離開。“進了大廠,不僅能接觸到更多前沿技術,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馬哥說道。
陳強,另一位從知名AI初創公司跳槽的工程師,則是因為原公司業務發展陷入困境而選擇離開。“初創公司的發展存在天花板,而大公司則更有實力和穩定性。”陳強解釋道。
老李對此表示理解,但他也無奈地指出,AI人才的短缺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他提到,目前市場上真正能夠勝任AI崗位的人才鳳毛麟角,而大廠和頭部科技公司則憑借強大的吸引力,將大部分人才收入囊中。“即便是我們開出與大廠相同的待遇,也搶不過他們。”老李說道。
據相關數據統計,到2030年,中國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將達到600萬人,而現有的人才儲備只能提供約200萬人,缺口達400萬。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虹吸效應使得大部分基礎人才更為集中,大廠和頭部科技公司成為這些人才的“集中地”。
不僅初創公司和大廠面臨人才短缺問題,就連想出海的科技公司也倍感壓力。林姐表示,海外市場競爭激烈,真正的人才往往被當地公司或更大的國際公司搶走。“在這個行業,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選擇回國工作,這也使得海外人才的招聘更加困難。”林姐說道。
面對人才短缺的困境,老李坦言,AI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真正能用的AI核心人才,畢業后需要3-5年的高水準培養才能勝任重任。”老李說道。
而李林,一位在某頭部半導體公司工作的工程師,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AI算法工程師的招聘非常困難,剛畢業的學生顯然不適合,而真正有成熟經驗且履歷靠譜的工程師又很少。”李林說道。
老李認為,未來幾年里,人才短缺將繼續成為扼制AI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們不僅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還要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利用效率。”老李說道。
然而,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AI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成為了所有企業共同面臨的挑戰。
盡管面臨諸多困難,但老李和林姐等從業者仍然對AI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只要我們堅持創新、優化人才結構、提高技術水平,就一定能夠克服當前的困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老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