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動態
日前,以“毛肚+菌湯”為特色、定位高端品質的火鍋品牌巴奴,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劍指“火鍋第三股”。然而,在光環背后,巴奴的IPO之路并非坦途,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上,關于巴奴的投訴內容激增,涉及食品安全、服務態度、價格爭議及霸王條款等問題,引發公眾對其高端化戰略的信任危機。
作為人均消費超130元、定位“產品主義”的火鍋品牌,巴奴的投訴頻發與其“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的宣傳口號形成鮮明反差。例如小紅書平臺上大量用戶曝光巴奴火鍋食品安全隱患,引發廣泛關注。多名消費者發帖稱在巴奴門店用餐時發現異物,有網友調侃“巴奴可以再見了,吃出隱藏款了”,更有消費者自述用餐后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質疑其食材衛生標準。
同時巴奴的會員權益體系調整亦引發眾怒。多名消費者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投訴,稱其積分兌換、優惠券使用等規則被單方面修改,且未提前通知。例如,有消費者反映,此前通過消費積累的積分可兌換免費菜品,但近期巴奴突然要求“必須關注企業微信才能激活權益”,否則積分作廢。“辛辛苦苦吃到肚神(巴奴會員等級),結果規則說改就改,韭菜也不帶這么割的。”一名消費者在小紅書帖子中寫道。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巴奴相關投訴量同比增加不少,問題涉及霸王條款、虛假宣傳、服務不佳、菜品有異物、食用后身體不舒服等。
除消費者端爭議外,巴奴內部管理問題亦浮出水面。多名自稱巴奴管培生和服務員的網友在社交平臺發聲,指控公司“不把員工當人看”。一名前管培生透露,其入職后需承擔服務員、清潔工等多重職責,每日工作超12小時,但薪資僅略高于當地最低標準,且“晉升承諾從未兌現”。甚至有服務員發帖稱,“累死累活還被罵,管理層把產品主義掛在嘴邊,卻對員工基本權益視而不見。”
在微博平臺,“月薪5000不要吃的火鍋要上市了”等成為熱議的話題。
其實,巴奴的食品安全爭議可追溯至2023年。彼時,西安某門店“18元5片富硒土豆”事件引發全網熱議,盡管巴奴解釋稱土豆為“富硒品種”,但后續檢測顯示其硒含量不足宣稱值的十分之一,最終被迫下架該產品。然而,類似問題并未就此終止。
2023年9月,巴奴旗下子品牌“超島自選火鍋”被曝售賣“假羊肉”,涉事門店宣稱羊肉由巴奴中央廚房統一配送,但檢測結果顯示摻雜鴨肉成分。盡管巴奴迅速切割責任,稱超島為“獨立團隊運營”,但創始人杜中兵之子杜夯作為超島創始人,仍被網友調侃“兒子坑了爹”。
在沖刺IPO的關鍵時刻,這些問題無疑為其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同時,招股書顯示,杜中兵夫婦通過境外架構控制巴奴83.38%的投票權,遠超港交所“公眾持股不低于25%”的紅線。這種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雖能保障戰略執行,但也可能引發治理風險,如關聯交易不透明等。
資料顯示,2001年,創始人杜中兵在河南安陽開設了第一家火鍋店。2012年,品牌正式更名為“巴奴毛肚火鍋”。截至招股書披露日,巴奴毛肚火鍋的直營門店網絡已覆蓋全國39個城市,門店數量為145家,較2021年底的83家門店增長約74.7%。2022 年巴奴火鍋將行政總部從鄭州遷至北京,搭建起“北京 - 鄭州”雙中心架構,同時劃分出華中、華北、華東等區域。
未來,巴奴若想在IPO征程中贏得資本信任,或許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營銷邊界,即如何從“對比對手”轉向“定義自我”,避免陷入負面輿論漩渦;二是價值錨點,如何讓130元的人均消費,真正對應消費者可感知的品質升級,而非單純的品牌溢價。
在火鍋市場的紅海競爭中,巴奴的突圍戰,終究要回歸到對“消費本質”的尊重——畢竟,所有營銷的終點,都是讓消費者覺得“這錢花得值”。在光環與隱憂并存之際,巴奴能否突破重圍,成為“火鍋第三股”,市場正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