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行業的浩瀚星空中,一股新的潮流正在悄然興起。眾多技術領域的佼佼者,不再滿足于僅僅作為大廠的明星員工,而是紛紛踏上了創業的道路,以期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留下自己的足跡。
近期,字節跳動旗下TikTok的算法負責人陳志杰被曝即將離職,他的下一站不是另一家大廠的高管職位,而是AI領域的創業項目。據悉,陳志杰的創業方向聚焦于AI Coding,旨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革新代碼編寫的效率和質量。在加入字節跳動之前,陳志杰已在百度和YY積累了十余年的大廠經驗,他的離職無疑為這股創業熱潮再添一把火。
陳志杰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在AI領域,越來越多擁有大廠背景的技術領軍人物選擇親自下場創業。百川智能、MiniMax、階躍星辰等企業的創始或聯合創始人,都曾是大廠的技術骨干,如今他們已在創業路上各自耕耘,有的已收獲頗豐。
AI科學家楊紅霞,曾是字節跳動通義大模型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她領導的團隊推動了通義千問從百億到萬億參數規模的飛躍。離職后,楊紅霞被傳將投身“端側模型創業”,盡管她最終選擇加入高校,但創業團隊的籌備工作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并已獲得數千萬美元的投資。
百度研究院副院長李平的離職同樣引人注目。他創立的Ai Infra公司vecml,致力于構建成本更低、更安全、更準確的AI基礎設施,為下一代大模型應用鋪路。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李震宇,這位在中國自動駕駛領域舉足輕重的技術大牛,也攜手華為車BU首席科學家陳亦倫,共同投身具身智能領域的創業。
這股創業熱潮并非僅限于傳統大廠的技術人員。一些仍處于探索階段的獨角獸企業,也見證了技術人員的離職創業潮。王慧文光年之外的聯合創始人曹越,MiniMax的早期聯創宋亞宸,以及月之暗面的多位產品負責人,都選擇了離開母公司,踏上創業的新征程。
2024年,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情況異常火爆。在北京和上海,似乎隨處可見懷揣夢想的AI創業者。這股熱潮的背后,離不開大模型調用成本降低、AI應用端需求增加以及融資環境寬松三大因素的推動。
算力價格戰讓大模型的調用成本大幅下降。字節跳動和阿里云相繼推出的低價大模型服務,讓大模型的應用門檻大大降低。據報道,今年字節和騰訊訂購了大量英偉達芯片,未來的大模型調用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在應用層面,隨著AI產品用戶的不斷增加,市場需求也日益旺盛。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用戶規模已高達2.3億人,巨大的市場缺口急需一批能夠將大模型能力和實際生產生活聯系起來的企業。
融資環境的寬松也為創業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中國大模型獨角獸智譜、面壁智能以及階躍星辰等企業紛紛獲得數億甚至數十億人民幣的融資,吸引了眾多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對于技術過硬、前景看好的創業項目,資金似乎不再是難題。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盡管有著天時地利的加持,但創業本身的風險不容忽視。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的創業項目智元機器人,雖然在融資和產品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這樣的成功案例畢竟少數。
不少創業者在經歷種種挑戰后,最終選擇回歸大廠。字節跳動大模型研究院的籌備工作就吸引了零一萬物技術聯創黃文灝的加入。Character.AI的創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也因公司運營和資金挑戰而選擇回歸谷歌。
創業者的回歸并非完全因為失敗。有時,他們是為了更好地平衡事業與生活,或是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發展平臺。無論選擇哪條路,這些技術領域的佼佼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動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
在創業的道路上,他們或許會遇到挫折和困難,但正是這些經歷讓他們更加堅韌和成熟。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了后來者前行的燈塔和動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相信會有更多的技術人員選擇踏上創業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科技傳奇。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或許會成為下一個行業的領軍人物,或許會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但無論結果如何,他們的勇氣和決心都值得我們敬佩和尊重。
科技的世界充滿了無限可能,而創業者們正是那些敢于探索未知、挑戰自我的人。他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精彩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