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遞行業的激烈競爭中,企業們紛紛尋找新的突破口以應對利潤下滑的挑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大模型技術成為了快遞企業們寄予厚望的關鍵武器。
近年來,快遞業務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以“三通一達”為代表的快遞巨頭們紛紛突破百億業務量大關。然而,業務量的大幅增長并未帶來相應的利潤提升,反而讓快遞企業陷入了低價競爭的泥潭。韻達、申通和圓通等公司的單票收入均出現下滑,快遞行業的內卷現象愈發嚴重。
面對這一困境,快遞企業開始尋求通過提升服務質量來打破僵局。而AI技術的引入,為快遞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可能。2023年,快遞企業紛紛開始嘗試將AI能力應用到自身業務中,大模型技術逐漸在快遞行業嶄露頭角。
快遞100作為行業內的佼佼者,率先在大模型應用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其產研中心負責人李朝明表示,90%的客服問題已經可以通過AI來解決。快遞100的AI客服不僅有效節省了人力成本,還大幅提升了問題解決效率。目前,快遞100已經實現了90%的客訴問題由大模型處理,問題一次性解決率高達99.4%。
除了AI客服外,大模型還在快遞行業的多個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AI助手類產品成為了快遞小哥和企業內部用戶的得力助手。在攬件環節,AI助手能夠幫助快遞人員快速查詢違禁物品、了解快遞時效性等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AI助手還能為國際業務寄送提供服務,通過搭載全球海關郵寄政策知識庫,為用戶生成最新的郵寄指南。
隨著大模型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快遞行業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從簡單的寄件、查件到業務信息的匯總整理,再到供應鏈的智慧控制,大模型正在逐步深入快遞行業的腹地。在快遞100的“自動改派單”功能中,AI能夠實時判斷訂單狀態,按需調配運力資源,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
然而,將大模型深入應用到快遞行業并非易事。快遞行業涉及人員眾多、環節復雜,對效率要求極高。因此,打造一個屬于快遞行業自己的大模型底座成為了首要任務。順豐、韻達等公司選擇了自研大模型的道路,而快遞100則采取了公有云+私有云部署的方式,根據不同場景需求調用不同模型。
在訓練大模型的過程中,高質量數據是核心生產要素。然而,物流產業所需的真實交互數據樣本少、分布不均,給模型訓練帶來了巨大挑戰。為此,快遞企業需要通過大模型完成全面數字化的過程,將碎片化信息轉化為可被訓練的語料。
盡管面臨諸多困難,但快遞企業們依然堅信大模型是值得的長期投資。隨著大模型能力的不斷提升,快遞行業將迎來更多的變革。AI不僅能夠幫助快遞企業實現降本增效,還能提升服務質量,增加收入。例如,通過智能接單系統,接單時間可以大幅縮短;通過違禁品識別功能,可以保障運輸安全;通過地址補全功能,可以避免快遞運轉出現問題。
在AI的輔佐下,快遞企業的運轉效率和服務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快遞100的單量處理能力從每天30萬單增長到50萬單,并有望在未來一年實現每天100萬單的突破。同時,快遞100還成為了一個集合“查寄管”服務的快遞生態入口,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快遞服務。
盡管大模型技術已經在快遞行業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其潛力仍然巨大。在供應鏈端等更多領域,大模型還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深化,大模型將成為推動快遞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