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轉變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產力工具。每一次與AI的對話,都似乎在預示著其與我們生活的緊密聯結,以及AI應用爆發點的臨近。近期,在回顧各大機構發布的年度AI趨勢報告時,一個共同的關鍵詞躍然紙上——AI陪伴。
提及AI陪伴,人們的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出親子互動、老人家庭陪護,甚至是與線上虛擬伴侶談戀愛的場景。然而,這些只是AI陪伴應用的一部分。自2024年四季度以來,隨著具身智能概念在資本市場的持續升溫,AI陪伴開始融入硬件產品。曾經看似遙不可及的與AI談戀愛的烏托邦構想,如今已進化為可觸可感的AI寵物。
虛擬陪伴的現實價值正逐漸顯現。盡管如此,當AI陪伴成為創業領域的熱門話題時,市場反應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一方面,高價AI寵物一經上線便迅速售罄;另一方面,許多人對此仍持懷疑態度,甚至一無所知。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不禁讓人思考,AI陪伴究竟是不是偽需求?
事實上,AI陪伴市場的潛力不容忽視。早在AI爆發初期,諸如Character.AI(以下簡稱C.AI)這類通過創建虛擬人物進行角色對話的AI應用就已嶄露頭角。過去一年,AI超級應用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兩大方向:一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產力工具,二是以C.AI為代表的虛擬社交。C.AI網頁在發布前的每月訪問量已超過2億次,用戶平均停留時間長達29分鐘,遠超ChatGPT的8分鐘。
在國內,AI伴侶這一概念開始受到市場關注,源于今年年初一位小紅書博主分享的與GPT的戀愛日常。盡管這股熱潮曾一度平息,但仍有不少用戶保持著與GPT的戀愛關系。這種情感寄托的持續性,證明了AI伴侶的商業價值可能具備穿越長周期的能力。
在國內市場,一個名為星野的垂直AI產品,專為虛擬社交而生,其月活用戶已達到525萬,在國內AI原生應用總榜中排名第七。星野的用戶黏性遠超同類產品,主流AIGC應用的月人均使用天數基本低于5天,而星野則達到了7.7天。這證明了AI陪伴產品的用戶活躍度不容小覷。
從落地場景來看,無論是星野還是國內其他較火的AI陪伴產品,如貓箱、筑夢島等,都以角色化為起點,向故事化延伸,核心在于情景劇本。這些看似幼稚“中二”的人物設定和劇情,對于很多人來說仍具有吸引力。與虛擬角色聊天,沉浸在劇情中成為主角,追求現實生活中無法達成的理想化愛情,成為了一種情感實現和心理滿足。
實際上,虛擬角色的市場需求比我們想象中要大得多。在二次元文化中,有一種衍生亞文化叫做“語c”,即語言cosplay。通過文字扮演選定的角色并展開場景對話,這種小眾文化也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微博上一則“專職語c師月入可超2萬”的詞條就足以證明這一點。AI虛擬角色與語c在本質上有著相似之處,都是通過語言和劇情突破虛構與現實的“次元壁”,為用戶提供情感慰藉和穩定陪伴。
相較于語c需要與真人對話,AI陪伴更加“安全”和穩定。與機器人聊天能讓用戶呈現出更坦誠開放的狀態。小眾市場并不意味著市場需求不足,反而可能擁有更高的用戶黏性。在小眾市場中,用戶往往對特定的產品或服務有著更高的支付意愿,因為他們的需求可能在主流市場中得不到滿足。
隨著AI陪伴市場的火熱,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涌入這一領域。然而,市場產品普遍同質化嚴重,可替代性較強。無論是產品設計、角色選擇還是聊天風格模型都高度趨同。這使得AI陪伴產品需要尋找更穩定、更明朗的盈利模式。于是,新玩家們開始瞄準硬件這一新熱土。
珞博智能的創始人孫兆治曾表示,流量變現問題已成為AI陪伴類軟件產品的普遍問題。硬件產品從商業模式上來說更容易閉環,且玩法多樣性和體驗天花板更高。一個真正可觸摸的AI寵物顯然更具備現實意義的陪伴價值。例如,日本的AI機器人LOVOT就是一個純陪伴型機器人,除了會動的眼睛和粘人的特性外,沒有其他實用性功能。它的付費方式分為購買主機加每月訂閱費和直接買斷兩種。
盡管AI陪伴是個新賽道,但情感陪護和AI玩偶并不是新概念。LOVOT在中國首店已落戶上海,但其高昂的價格顯然不是針對普通消費者。不過,主打情緒陪伴的AI寵物正成為AI應用端的新寵。卡西歐推出的AI寵物Moflin和國產版AI寵物Cupboo咘咘都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
AI陪伴產品的“無用”正成為其最大的價值。正如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所言,讓玩偶變得有用會導致銷量下降,因為有用的東西會退化和被迭代。AI陪伴產品的理想市場是女性向的情感陪伴。年輕女性是這類產品的重要消費對象。然而,盡管AI陪伴軟件產品在流量上取得了成功,但將其落地到硬件市場仍面臨受眾割裂和消費能力不匹配的問題。
盡管如此,國內市場真正落地的AI寵物產品并不多。珞博智能預計明年將發布并量產兩款硬件產品,而另一家創業公司萌友智能已完成旗下AI寵物Ropet的研發并在海外眾籌平臺上線。隨著AI陪伴從虛擬走向現實,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創新的AI陪伴產品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