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細雨蒙蒙的清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于8月8日正式拉開帷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的南門前排起了長龍,人們滿懷期待地涌向這場科技盛宴。
走進會場,觀眾與機器人的互動成為一大亮點。當人們步入特定區域時,腳邊會突然出現一只靈動的機器狗,引來陣陣驚嘆。而在會場的一角,金屬質感的“打工人”正專注地為觀眾調制香草拿鐵,現場氛圍熱烈非凡。
作為大會的主辦地,北京近年來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果。通過構建機器人“1+4”產品體系、實施“雙百工程”以及舉辦多項活動,北京正努力成為國內機器人技術創新的發源地。依托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淀區和昌平區,北京已建成多個優勢互補的機器人產業園區。
數據顯示,北京機器人產業的總收入在2023年突破了200億元大關,并在2024年實現了近50%的增長,總收入超過300億元。在技術和產業的快速發展之外,北京也積極推動機器人技術進入市場。
在大會舉辦期間,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同步推出了“E-Town機器人消費節”,這是全球首個以機器人為主題的消費節。為加速機器人技術的市場化進程,經開區還建設了全球首個“具身智能機器人4S店”,并在大會期間正式亮相。
北京在機器人產業的布局上,不僅注重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還積極優化應用場景。近年來,北京連續實施了兩輪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通過發展“1+4”產品體系和“雙百工程”,不斷提升機器人產業的創新能力。
“1+4”產品體系著眼于前沿技術和未來戰略需求,重點布局人形機器人,并帶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機器人的發展。“雙百工程”則致力于推出百種創新產品和百個應用場景,以滿足醫療、制造、建筑、商貿物流等多個領域的需求。
在政策扶持方面,北京設立了100億元的機器人產業基金,支持創新團隊孵化、技術成果轉化和企業發展壯大。同時,北京還首創了機器人未定型創新產品首試首用獎勵政策,推動創新產品的迭代升級。
在北京,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各區域的協同共振。海淀區、昌平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北京機器人產業的重要布局區域,它們各自依托不同的產業基礎和優勢,共同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海淀區聚焦具身智能核心技術的研發,重點發展醫療手術機器人等高端產品。昌平區則以成果轉化和規模化生產為導向,重點發展骨科手術機器人等細分領域。經濟技術開發區則致力于打造全產業鏈綜合集聚區,形成了“1+6”產業體系,機器人產業鏈規模超過百億。
在醫療健康機器人領域,北京擁有33個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醫療機器人頭部企業擁有的手術機器人注冊證數量居全國首位。各區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上也各有側重,形成了差異化布局。
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觀眾不僅看到了機器人技術的最新成果,還見證了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步伐。在“E-Town機器人消費節”上,全球首個具身智能機器人4S店成為一大亮點,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消費體驗。
參展的機器人展品也從靜態走向動態,展示了更加真實和立體的技術維度。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能夠在現場實現復雜任務的自主演示,包括實時感知、動態避障、抓取操作等,讓觀眾深刻感受到技術正在走出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
北京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擁有數量眾多的機器人骨干企業和創新產品,還在多個領域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業基礎。未來,北京將繼續加大支持力度,推動機器人產業的創新發展,為打造全球機器人產業高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