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涉及大型科技企業與其前員工之間的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糾紛案件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些案件不僅揭示了科技行業內知識產權保護的嚴峻挑戰,也促使創投機構在投資前進行更為嚴格的盡職調查。
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涉及尊湃通訊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侵犯華為商業秘密的案件作出一審判決。該案件中,尊湃通訊的14名前海思員工被判有期徒刑,并共處以1350萬元的罰金。這一判決凸顯了大型科技企業在維護自身知識產權方面的決心。
與此同時,京東也公開表示已掌握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九識智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的證據,并向公安機關報案。值得注意的是,九識智能的創始團隊曾在京東的無人車與無人駕駛技術研發部門工作。這一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大型科技企業與離職員工之間的緊張關系。
寧德時代也以不正當競爭為由起訴了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創始人。據市場觀察,這些糾紛的共同點在于,大型科技企業的離職員工在自主創業過程中可能使用了原東家的技術專利或商業秘密,從而引發法律訴訟。
創投界對這些知識產權糾紛的增多表示高度關注。以往,創投機構熱衷于投資由大型科技企業科研骨干創建的高科技初創企業,認為他們既懂技術又了解市場需求,具有較高的投資成功率。然而,隨著知識產權糾紛的頻發,這些初創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和投資風險開始受到質疑。
資料顯示,九識智能在不久前剛完成了約3億美元的B輪股權融資。然而,若此次法律糾紛導致其無人車與自動駕駛產品的面世進程放緩,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業務發展和創投機構的投資回報。這促使創投機構在投資前進行更為細致的盡職調查,以規避潛在的知識產權風險。
一位創投機構合伙人透露,他們現在會加強了解大型科技企業科研骨干自主創業過程中的技術研發路徑,確保這些技術不會與原東家的技術專利產生沖突。甚至部分創投機構會親自前往大型科技企業進行盡職調查,了解創業者與原東家之間的競業限制協議條款以及科研成果的使用約定。
紫荊資本法務總監汪澍表示,有效解決這類知識產權糾紛需要各方在遵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通過事先溝通解決相關技術專利的合規使用問題。同時,大型科技企業與離職技術骨干之間應簽訂更完善的競業限制協議,并確保這些協議得到有效落實。
隨著知識產權糾紛的增多,創投機構在投資前進行盡職調查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不僅有助于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還能確保初創企業的技術路徑和商業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和創新性。
然而,解決這類糾紛并非易事。部分大型科技企業的離職員工在自主創業過程中可能無意識地使用了在原東家工作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在他們看來,這些科研成果是自己辛苦研發的,使用它們是理所當然的。但事實上,若無特殊約定,這些科研成果通常歸屬大型科技企業。
為了規避這類風險,創投機構在投資前需要更加謹慎地進行盡職調查,確保初創企業的技術路徑和商業模式不會侵犯原東家的知識產權或商業秘密。同時,大型科技企業也應加強與離職員工的溝通,明確科研成果的使用權限和競業限制條款,以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盡管這些知識產權糾紛給創投機構和初創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它們也促進了科技行業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和加強。通過加強法律監管和盡職調查,有望在未來減少這類糾紛的發生,為科技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