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廣袤無垠的戈壁灘上,阿拉山口以其獨特的地貌和極端的氣候條件聞名遐邇。這里,新疆軍區某團阿拉山口邊防連的官兵們,正用他們的堅韌與智慧,書寫著新時代的邊防篇章。
盛夏時節,阿拉山口的氣溫飆升,地表溫度更是突破50攝氏度,狂風不時肆虐,讓人難以立足。記者驅車千里,只為親眼見證這群“國門衛士”的風采。一下車,狂風夾雜著熱浪撲面而來,幾乎讓人站立不穩,而遠處的哨樓上,兩名哨兵卻如磐石般屹立,守護著國門的安全。
走進哨所指揮室,記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巨大的三維電子沙盤映入眼簾,防區的每一寸土地都盡收眼底。旁邊的大屏幕上,多路高清監控畫面實時切換,一輛輛通關車輛被醒目的紅色“電子圍欄”精準標注、追蹤。排長袁兵自豪地介紹,這是哨所數字化轉型的成果,如今,防區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
阿拉山口,這個位于狹長谷地的邊陲小鎮,每年有超過160天的大風天氣,“風吹石頭跑,鳥都飛不了”是對這里最貼切的描述。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一代代官兵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鑄就了“國門衛士”的榮耀。從最初的背包繩、護目鏡,到現在的智能監控大屏,邊防管控手段的不斷升級,見證了科技的進步,也見證了官兵們不變的初心。
隨著駐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阿拉山口口岸日益繁忙,官兵們的執勤壓力也隨之增加。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該團引入了“智慧周界”綜合管控平臺,將哨所監控點、地方共享攝像頭等資源整合在一起,實現了大數據識別、遠程可視對講、紅外預警等功能。這一創新舉措,讓官兵們管邊控邊的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級上士岳宇是哨所管邊控邊方式升級換代的親歷者。他告訴記者,過去巡邏全靠“一桿槍、兩條腿”,條件十分艱苦。如今,有了“千里眼、順風耳”,無論風多大、路多遠,他們都能看得清、聯得上、控得牢。前陣子,駐地持續高溫,官兵們利用這套系統,成功預警并處置了幾起可疑人員異常靠近邊境線的情況,有力維護了邊境的安全穩定。
在國門前,記者看到了滿載貨物的卡車川流不息,中歐班列不時呼嘯而過,整個口岸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岳宇指著過去哨兵用以記錄車輛通行數量的手動計數器說,現在這些都已經被自動化系統取代,車輛信息抓取、分類統計都能迅速完成,既準確又高效。
站在國門前回望,連隊榮譽室里的一組老照片讓記者感慨萬千。從第一代鐵皮哨亭在狂風中瑟瑟飄搖,到第二代磚混哨樓在風沙中頑強挺立,再到如今第三代現代化哨樓的巍峨矗立,三代哨樓見證了阿拉山口的滄桑巨變,也見證了官兵們不變的忠誠與擔當。
邊防的安寧,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基石。在阿拉山口這片“風吹石頭跑”的戈壁灘上,一代代官兵抱定“山口有風、我心無風”的信念,傳承著“邊關有我,祖國請放心”的擔當。他們用生命守護著國門的安全,用青春書寫著邊防的輝煌。
烈日當空,狂風依舊。但在這片遼闊的戈壁灘上,有了科技的助力,“國門衛士”們站得更穩、看得更遠、守得更牢。他們的身影,在國門前巍然屹立,成為了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