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經濟語境中,“反內卷”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不少人傾向于將其與2016年的供給側改革相提并論,但實際上,這兩者的差異遠比人們想象的要深遠。有人堅信,僅僅依靠供給端的調整難以有效應對通縮,而應從需求端尋找突破口。然而,當前這股反內卷的風潮,雖然表面上看似在調整供給結構,但其本質更像是在重塑需求格局。這一觀點,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剖析。
首先,合理的價格上漲對于企業盈利至關重要。談及拉動內需,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提高工資、增加福利、發放補貼以及擴大財政支出等措施。在這種傳統思維的影響下,許多人對反內卷能否成為刺激內需的有效政策持懷疑態度,因為在他們看來,降價才是清理庫存、刺激需求的法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絕對。對于非必需品而言,降價或許能吸引更多消費者,但對于生活必需品,降價策略則可能失效。以豬肉為例,當價格從每斤10元上漲到15元時,消費者并不會因此放棄購買。這5元的漲幅,或許正是企業從虧損轉向盈利的關鍵。因此,反內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種“集體價格穩定”策略,通過避免企業間的非理性競爭,逐步減少過剩產能和庫存,從而幫助企業早日實現盈利,進而提升員工收入,激活內需。
其次,打破“持續降價”的預期同樣重要。通縮本身并不可怕,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市場普遍形成的“價格將持續下跌”的預期。一家服裝店因經營不善而掛出“破產清倉”的牌子打折甩賣,但效果卻不佳,原因就在于消費者預期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因此選擇持幣觀望。這種預期一旦形成,降價反而會成為阻礙銷售的障礙。反觀拉布布玩偶的瘋狂漲價現象,正是因為市場認為其價格還會上漲,才引發了搶購熱潮。因此,反內卷政策能否成功扭轉通縮,關鍵在于能否改變消費者的預期。通過穩定價格,將價格拉回合理區間,從而打破持續降價的預期。
最后,漲價在特定條件下也能成為刺激內需的有效手段。漲價不僅限于普通商品和服務,還包括大宗商品、股票、房地產、匯率以及收入和福利等多個方面。以股票市場為例,股價的上漲本身就是刺激內需的一種方式。匯率的升值可能吸引海外資金流入,進而推動物價和需求上升。普通商品和服務的漲價,則能增加企業利潤,進而提升居民收入。股市作為刺激內需的重要工具,其穩步上漲對于拉動內需具有重要意義。雖然A股市場可能會經歷波折,但慢牛行情的大趨勢不會改變。隨著資金結構的逐步優化,慢牛模式也可能發生相應變化。
在反內卷的過程中,雖然我們不能期望政策能夠立即將價格拉升至通脹水平,但將其拉回合理區間是完全有可能的。經濟基本面的改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想讓物價回到溫和通脹的水平,還需要耐心等待。與此同時,漲價作為一種刺激內需的手段,也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謹慎實施。通過合理漲價、打破降價預期以及利用股市等金融工具的積極作用,我們可以共同期待一個更加健康、穩定的經濟環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