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一場激烈的競賽正在上演,而昆侖萬維作為一家中小企業,在這場競賽中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姿態。
盡管與阿里、百度等市值千億的大公司相比,昆侖萬維的體量并不占優勢,但在人工智能這條燒資源、燒人才的賽道上,它卻率先分得了一杯羹。兩年前,當昆侖萬維宣布進軍AI領域時,外界不乏質疑之聲,認為其只是在跟風。然而,時至今日,昆侖萬維不僅堅持了下來,還在AI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
今年1月6日,昆侖萬維正式推出了對標OpenAI o1模型的“天工大模型4.0”o1版和4o版。據官方介紹,這是國內首款具備中文邏輯推理能力的o1模型,而4o版則對標GPT-4o,在端到端語音技術上實現了突破。這一成果的發布,標志著昆侖萬維在AI領域的技術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對于昆侖萬維為何能在AI領域取得如此成績,公司創始人周亞輝給出的答案是“時機”。他認為,昆侖萬維能夠在大模型賽道上站穩腳跟,關鍵在于其入局較早,并且一直堅持下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昆侖萬維在大模型賽道上積累的時間優勢逐漸減弱。當風口期的紅利逐漸消退后,這家公司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更有潛力的領域——AI應用。
在AI應用方面,昆侖萬維同樣展現出了快速迭代的能力。以目前用戶量最大的AI應用“天工AI”為例,它不僅是國內首個推出AI搜索功能的公司,還通過率先做產品+投流的方式,吃到了市場早期的紅利,積累了一批忠實用戶。據統計,2024年1月到10月,中國AI應用(APP)累計下載量排名前5的應用中,天工AI位列第5,累計下載量達到1170萬。
然而,盡管昆侖萬維在AI應用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基礎大模型的市場地位卻面臨著挑戰。隨著國內越來越多企業涉足大模型領域,昆侖萬維曾經搶跑的身位正在變得不明顯。以多模態為例,國內已經有不少企業搶占了先機,而昆侖萬維則相對較晚才推出相關產品。
面對這一困境,昆侖萬維開始調整策略,將重心放在AI應用的創新和推廣上。公司認為,盡管大模型的技術能力仍在不斷攀升,但性價比已經打折扣,且SOTA的紅利期正在變得越來越短暫。因此,昆侖萬維決定通過AI產品在產品模式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來實現彎道超車。
在AI應用的布局上,昆侖萬維保持著快速迭代的節奏,分別在AI短劇、AI社交、AI搜索、AI音樂、AI游戲五大領域發布了相應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豐富了昆侖萬維的AI應用矩陣,還為其在C端用戶市場贏得了更多的關注和認可。
特別是在AI搜索和AI UGC平臺方面,昆侖萬維憑借其此前收購的海外第三大瀏覽器Opera以及豐富的海外社交產品矩陣,在相關應用的產品和運營經驗上儲備了豐厚資源。這使得昆侖萬維在AI搜索和AI UGC平臺領域具備了與大廠隊以及“六小虎”競爭的實力。
然而,盡管昆侖萬維在AI應用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面臨著不少挑戰。以搜索為例,雖然昆侖萬維擁有自建索引庫的優勢,但大廠們憑借更多的數據和流量資源,輕而易舉就能完成前期的用戶積累。這使得昆侖萬維在AI搜索領域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
圖源:AI產品榜
盡管如此,昆侖萬維并沒有放棄在AI領域的探索。相反,它繼續加大在AI技術上的投入,希望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來保持競爭力。在昆侖萬維的規劃中,AI應用將成為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基礎大模型則將為AI應用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作為一家中型互聯網公司,昆侖萬維一直在尋找第二曲線以實現向巨型互聯網公司的跨越。在元宇宙、新能源等風口相繼興起后,昆侖萬維選擇了AI作為當下能夠握住的最優解。為此,它不惜投入巨資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希望借助AI的力量實現公司的轉型升級。
對于昆侖萬維來說,AI不僅是一個新的增長點,更是一個關乎公司未來命運的關鍵領域。因此,它必須全力以赴,不斷創新和突破,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