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矚目之下,AI眼鏡正逐步從概念走向現實,多家國內廠商預測,2026年AI眼鏡的出貨量將突破千萬大關,這一數字相比2024年的200萬副實現了質的飛躍。AI眼鏡已成為消費電子產業的熱門焦點,吸引了AR眼鏡制造商、互聯網巨頭、手機品牌以及AI初創企業的紛紛加入,市場似乎正在復刻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競爭態勢。
從“百鏡大戰”的激烈競爭,到CES 2025上的火爆展示,AI眼鏡已成為行業的當紅明星。然而,這股熱潮背后,AI眼鏡究竟是真正的創新大招,還是僅僅是個營銷噱頭?何時能成就下一個“千億市場”?這條路上又面臨著哪些技術挑戰?各家企業涌入AI眼鏡賽道背后,又有著怎樣的考量?
通過與XREAL、雷鳥創新、Rokid等XR領域的領先企業,以及李未可科技、影目科技、閃極科技等AI眼鏡新星的深入交流,我們對AI眼鏡賽道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其中,一個顯著的觀點是,meta AI眼鏡的成功并非源自AI本身,而是其作為時尚單品的屬性更為突出。使用現成的供應鏈方案,很難打造出真正令人滿意的AI眼鏡。
在AI眼鏡領域,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盡管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已相對成熟,但如何將這些元素整合成一個真正好用的產品,卻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許多企業都在摸索中前行,定制化需求和大量算法迭代成為常態。例如,拍攝功能看似簡單,但背后的算法優化卻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AI眼鏡的核心在于AI功能,但僅僅將大模型接入眼鏡是遠遠不夠的。AI眼鏡需要針對特定場景進行優化,如果大模型的準確率不能達到80%或更高,用戶將很難形成使用習慣。換句話說,如果100次交互中只有50次成功,這樣的產品幾乎等同于不可用。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AI眼鏡的前景依然被普遍看好。各大廠商對AI眼鏡的樂觀預期主要基于其潛在的市場空間和交互優勢。與智能手機相比,AI眼鏡在交互層面更加靈活便攜,能夠實時感知和響應用戶的需求,實現更加無感但主動的AI交互和服務。
AI眼鏡在數據收集方面也具有巨大潛力。作為人類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所在區域,眼鏡可以收集到最豐富的數據信息,這對于提升AI大模型對真實世界的理解能力至關重要。對于AR/VR廠商、互聯網巨頭、手機廠商以及AI創企來說,高質量數據都是核心競爭力。
在市場方面,AI眼鏡的價格帶非常寬泛,從百元級到萬元級都有可能。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成熟,AI眼鏡的出貨量有望在明年達到千萬級。手機廠商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做好AI眼鏡的群體之一,他們擁有從芯片底層到系統層的完全重構能力,以及豐富的影像技術儲備。
然而,AI眼鏡市場的競爭也將異常激烈。大廠和初創企業都在爭奪市場份額,但大廠在資源、人才和技術創新方面更具優勢。對于初創品牌來說,他們的機會是均等的,但未來市場可能會逐漸收攏到主要玩家手中。在這個強技術創新驅動的領域,壁壘只存在于技術層面,產品體驗之間的差距可以非常大。
谷歌最新發布的Android XR為AI眼鏡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然而,AI眼鏡的火爆也引起了一些業內人士的擔憂。他們認為,AI眼鏡與智能眼鏡的關系就像AI手機與智能手機一樣,如果不能帶來根本性的體驗革新,僅僅是概念上的升級,那么“噱頭”將大于實際。
盡管如此,AI眼鏡仍被視為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逐漸成熟,AI眼鏡有望成為下一個科技風口。然而,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誰能夠脫穎而出,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