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AI基礎設施平臺領域迎來了其發展的元年。這一年,AI推理算力的需求急劇上升,促使企業對于智能計算資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AI應用不再局限于初步嘗試,而是加速向企業級場景拓展,模型工具鏈和運營管理組件的引入,顯著降低了AI應用的實施難度。同時,數據隱私和安全性的考量推動了AI應用的私有化部署趨勢,為新一代企業數智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今年1月,權威機構賽迪顧問發布了《2025中國AI基礎設施平臺市場發展研究報告》。該報告從定義、價值、規模、競合關系以及生態和趨勢等多個維度,全面剖析了這一尚處于萌芽階段的AI新型軟件平臺。報告還展示了多個實踐案例,如東方明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媒體融合創新平臺和天府絳溪實驗室的新一代多模態泛在智能基礎平臺等,這些案例均展示了AI基礎設施平臺在實際應用中的潛力。
AI基礎設施平臺專注于企業級AI應用的私有化部署場景,旨在為企業提供一套全面的工具和軟件平臺,用于AI應用的開發、部署、運行和管理。這一平臺具備三大核心功能,分別對應于算力管理層、模型管理層和應用管理層。算力管理層負責提供基礎資源和服務,如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等;模型管理層則提供模型開發和應用所需的各種工具和組件,包括數據治理、模型訓練、推理、精調、集成管理等;應用管理層則專注于提供資源管理、運營管理和運維管理等運營能力。
從AI基礎設施平臺的生態圖中可以看出,已經有一些企業(產品)同時具備了這三層功能。例如,阿里云的百煉專屬版與飛天,百度智能云的文心千帆與百舸,華為云的ModelArts與昇騰云服務,京東云的言犀開發計算平臺與云艦,天翼云的云驍與慧聚,云軸科技的ZStack AIOS智塔一站式AI平臺,以及字節跳動的火山方舟與火山引擎等。這些平臺主要來自于互聯網廠商和企業級云廠商。
賽迪顧問指出,互聯網廠商和企業級云廠商普遍具備這三層功能,而大模型廠商、人工智能軟件廠商和大數據廠商則通常從模型管理層出發,逐步擴展算力管理層和應用管理層的功能。初創企業則根據自身技術優勢,逐步積累企業級用戶的經驗。
AI基礎設施平臺為企業級用戶帶來了四大核心價值,推動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首先,它幫助企業實現了AI應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從發現、開發到部署和優化,提供了一整套解決方案。其次,它加速了企業級AI應用的落地,通過多樣化的工具幫助企業快速構建符合業務需求的AI應用場景。第三,它助力企業構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提供彈性計算、資源調度、統一管理和自動化運維等功能。最后,它推動了企業的數智化戰略升級,通過數字化與智能化的雙重支持,實現業務效率的提升和AI決策與自動化運營。
隨著大模型在企業級市場應用場景的快速拓展,企業級AI推理應用預計將從2024年開始逐步走向爆發。賽迪顧問預測,到2025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企業應用市場規模將達到629.0億元。作為打通底層硬件資源與上層應用的關鍵環節,AI基礎設施平臺的市場規模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23年,中國AI基礎設施平臺市場規模為12.7億元,預計到2024年和2025年將分別達到19.4億元和36.1億元,2025年的同比增長率將超過86%。
中國AI基礎設施平臺市場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復雜多樣。不同類型的廠商基于自身能力,已經在2024年首批進入市場,并占據了不同的層級。市場參與廠商主要來自互聯網廠商、企業級云廠商、大模型廠商、人工智能軟件廠商、大數據軟件廠商和初創企業。這些廠商在AI基礎設施平臺市場中的產品和能力特點各不相同,但都在努力完善自身功能,以更好地滿足企業級用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