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快遞行業掀起了一場旨在終結“內卷”的價格戰風波。廣東省作為快遞業務量最大的省份,率先邁出了關鍵一步,將快遞底價上調至每票1.4元以上,標志著行業整頓從道德呼吁轉向了更為強硬的監管措施。
此次提價行動的背景,是國家發改委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政策,首次將“低于成本價傾銷”行為納入法律監管范疇,并對第三方定價規則制定者設定了明確的處罰條款。這一舉措不僅引起了電商行業的廣泛關注,也預示著快遞業將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據多位電商賣家透露,快遞單價的上漲雖然僅幾毛錢,但累積到年發貨量上,新增成本可能高達數千萬元。面對這一壓力,部分低客單價商家開始考慮轉向價格相對較低的極兔、韻達等快遞公司,快遞市場的份額分布或將因此發生變動。
廣東省的提價試點成功后,浙江、江蘇等快遞業務大省預計將在8月中下旬跟進。廣州的一位電商賣家表示,其快遞費用已從每票1.2元上漲至1.7元,但他認為這次漲價主要針對的是高均重、高票價的商品,并非全面覆蓋。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與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了不正當價格行為的認定標準,旨在規范市場價格秩序,治理“內卷式”競爭。修正草案特別指出,禁止低于成本價的傾銷行為,并將適用范圍從商品擴展到商品和服務,適用主體也從賣方擴展到了制定定價規則的第三方。
盡管去年快遞行業也曾有過一次提價嘗試,但隨后價格又逐漸回落。部分快遞企業對此次漲價能否持久持保留態度。然而,此次政策的打擊力度似乎更為嚴厲,低價傾銷行為將更容易被認定為違法,且可能面臨實質性的處罰。
快遞漲價對電商賣家的成本壓力顯而易見。一位廣州的女裝賣家表示,其年發貨量達100萬票,若每票上漲0.3元,成本將增加至少30萬元。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賣家們紛紛采取措施,如提高訂單實發率、減少缺貨訂單、下架高退貨率款式等,以分攤成本、提高利潤。
快遞行業的這場變革,不僅影響著電商賣家的經營策略,也可能重塑快遞企業的市場格局。過去,價格戰導致企業陷入“提價即死”的困境,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體驗不佳。此次漲價政策有望修復快遞企業和網點的利潤,提升派件員收入,進而改善消費者體驗,推動行業向服務品質轉變。
另一方面,隨著快遞價格的上漲,商家可能會根據成本考慮轉移合作對象,選擇價格更為親民的快遞公司。申通、極兔、韻達等企業在這一背景下有望擴大市場份額,行業內部的競爭態勢或將發生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