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卡車領域,“短途用電、長途用氫”的戰略口號已經回響多年。這一戰略背后的邏輯,是基于電動卡車初期續航里程有限,而氫燃料卡車能提供更遠距離行駛能力的考量。回顧2015年,電動卡車因電池能量密度不高,續航普遍在200公里左右,相比之下,氫燃料卡車則能輕松突破400公里大關。
時至今日,動力電池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能量密度最高已達到200Wh/kg,使得電動重卡和輕卡的續航里程分別提升至500公里和480公里左右。然而,氫燃料卡車的發展步伐卻顯得相對遲緩。影響其續航的主要因素在于氫氣攜帶量,即便是理論上能行駛600公里的氫燃料重卡,實際使用中也會因氫氣瓶壓力下降,導致殘余氫氣無法充分利用,從而限制實際續航里程至450至500公里。
加氫站的布局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加氫站與氫燃料卡車之間存在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難題。加氫站因缺乏氫燃料卡車而難以盈利,而氫燃料卡車則因加氫站稀少而面臨運營挑戰。加氫站與運營區域的距離過遠,增加了無效行駛里程和運營成本,這對氫燃料卡車的普及構成了又一障礙。
在經濟成本方面,氫燃料卡車目前還高度依賴補貼。一輛6軸49噸的氫燃料半掛車,其燃料成本高達5元/公里,遠超柴油、LNG和電動重卡。盡管全國已有11個省級區域實施氫能卡車高速免費政策,但政策的地域限制使得長途運輸難以享受全程優惠。采購方面,氫燃料重卡價格高達140萬元,遠高出同級別其他類型重卡,因此同樣需要補貼支持。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氫燃料卡車在某些特定應用場景中已展現出其優勢。例如,一輛專門用于咖啡店原料配送的氫燃料冷藏輕卡,每天行駛400公里左右,氫耗為3.5公斤/百公里,折合成本與燃油輕卡相當。氫燃料輕卡還進入了租賃市場,租賃價格略低于電動輕卡。在環衛領域,氫燃料中卡環衛車作為扶持當地氫能產業發展的項目,雖然存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但仍有一定市場。
至于氫燃料重卡,盡管在重載物流領域有著巨大潛力,但目前受限于加氫站稀少,無法勝任長途運輸任務。一輛用于鋼材運輸的氫燃料重卡,其實際續航里程約為500公里,加氫頻次通常為一天一次,但在一線城市,加氫站數量有限,平均間隔50公里,省會城市更是稀少,這無疑限制了氫燃料重卡的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