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著一段韓束母公司上美股份創始人呂義雄在工作群中的聊天截圖。在這段截圖中,呂義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用人策略,計劃利用AI技術替代公司大部分員工,僅保留少數能熟練使用AI的人員。
具體來看,呂義雄提出法務部門將裁員50%,僅保留20%能熟練使用AI的員工;客服部門更是計劃裁員95%,僅保留5%的人員;新品創新中心也將有70%的員工面臨淘汰。盡管呂義雄后續在朋友圈發文解釋,稱公司并非真正裁員,且今年總人數還將增加800人,但截圖的真實性并未被否認。
實際上,關于AI可能引發的大規模裁員,早在2023年AI大模型初露鋒芒時,就已在國內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當時,幾乎所有創業者都被問過如何看待AI帶來的人員替代問題,而他們的回答也幾乎如出一轍:技術變革雖會導致部分崗位消失,但最終會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然而,隨著AI技術更深入地融入工作和生活,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遠比想象中復雜。
除了上美股份,多家企業也在積極引入AI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例如,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在看到內部接入deepseek的程序生成的測試結果后,當場表示將淘汰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程序員。而在歐美國家,因AI導致的裁員新聞更是屢見不鮮。
Salesforce的創始人兼CEO馬克·貝尼奧夫在談及公司2025年的規劃時提到,由于AI顯著提高生產力,Salesforce在2025年將不再招聘任何軟件工程師。此前,Salesforce已推出名為Agentforce的AI平臺,允許企業自主創建智能體,這些智能體可在多種場景中應用,24小時不間斷工作。貝尼奧夫表示,2024年Salesforce通過Agentforce和其他AI技術將生產力提高了30%以上。
客服行業是AI替代的首當其沖者。全球最大的分期購物公司Klarna,早在2023年就開始與OpenAI合作,基于ChatGPT創建智能客服。截至2024年初,Klarna在全球23個市場的客戶服務中,已有三分之二由機器人接管,相當于700名全職員工的工作量。機器人的效率極高,不僅降低了錯誤率,還使平均對話時間大幅縮短。
受AI影響,Klarna在2023年凍結了招聘,并在2024年表示希望未來幾年將員工人數從最高峰的5000人縮減至2000人。同樣,亞馬遜、Charter等公司也在客服領域進行了大規模裁員。
盡管AI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帶來的廣泛人員替代和失業問題也不容忽視。Klarna的CEO塞巴斯蒂安·西米亞特科夫斯基表示,雖然AI取代了一些人的工作,但剩下的人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然而,這一觀點并不具備說服力,因為剩余員工薪酬的增長可能更多是由于被裁低收入員工的數量減少,而非AI的直接貢獻。
不可否認的是,AI確實在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例如,寧波市首個人工智能訓練師培訓項目近期啟動,首批有40余名學員報名。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也顯示,人工智能和數據處理技術將創造1100萬個新職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AI創造新崗位的速度能夠超過取代舊崗位的速度,也不意味著被取代崗位的員工能夠勝任新崗位的要求。
AI對傳統崗位的沖擊是大面積的、徹底的替代,尤其在第三世界國家和身處社會平均線以下的群體中更為顯著。呼叫中心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歐美大型企業普遍選擇在印度、東南亞等勞動力廉價地區建立呼叫中心。然而,這些崗位現在正面臨被AI替代的風險。
牛津經濟研究院和思科的研究估計,到2028年,數字自動化可能導致菲律賓11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這引發了菲律賓參議員對技術取代工人可能性的調查呼吁。AI不僅沖擊外包崗位,程序員、文案、設計、策劃等廣泛職位也同樣面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