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顧2024年的中國酒店業時,不難發現,這一年的行業畫卷既波瀾壯闊又充滿挑戰。市場的復雜多變,讓“機遇與挑戰并存”這一說法顯得過于平淡。
一方面,消費者的旅行體驗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他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住宿服務,而是追求更加獨特和深度的體驗。另一方面,酒店市場的整體供給仍在持續增長,導致競爭愈發激烈。據國金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在營酒店總量已超過36萬家,客房存量更是突破了1714萬間。
這種供給過剩的現象,使得酒店業不得不陷入一場低維度的競爭漩渦。從價格戰到營銷戰,從硬件比拼到早餐服務,酒店業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不斷嘗試各種手段。然而,隨著競爭的加劇,不少酒店發現,單純的低維競爭已經難以支撐其持續發展。
2024年的酒店市場,可以說是冰火兩重天。頭部酒店集團加速布局,中小酒店管理公司則艱難求生。下沉市場成為新的增長點,而高星級酒店則陷入存量博弈。同時,數智化技術的持續滲透,也讓場景式體驗重新回到了消費的核心位置。
一組數據可以印證這一趨勢:盡管市場已經紅海一片,2024年上半年依然新增了2.3萬家酒店,內卷現象愈發嚴重。而另一方面,近兩年有3萬家酒店關門歇業,其中單體酒店占比高達95%,這充分說明了缺乏連鎖化、規模化運營的酒店難以在市場中立足。全國酒店平均入住率下降2%,平均房價下跌4%,RevPAR(每間可供出租客房產生的平均實際營業收入)更是下跌了6%。
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環境,酒店業亟需尋找新的增長點。不少酒店集團開始將目光投向了下沉市場和海外市場。例如,華住集團在2024年就在三線及以下區縣市場中新開了1205家酒店,而錦江、希爾頓等國際酒店集團也紛紛在下沉市場展開新一輪的擴張。
除了向下拓展,出海也成為了不少酒店品牌的新選擇。華住旗下的全季酒店宣布計劃拓展中東市場,錦江麗笙酒店則計劃將民族酒店品牌“錦江國際酒店”落地到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這些舉措不僅為酒店品牌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也為中國酒店業的國際化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出海并非易事。面對陌生的市場和激烈的競爭,酒店品牌需要更加注重本土化運營和品牌建設。同時,數智化技術的應用也成為了酒店品牌出海的重要支撐。通過數智化技術,酒店品牌可以更好地了解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習慣,從而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服務。
在國內市場,酒店業也在不斷探索新的增長路徑。體驗式消費成為了新的趨勢。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于住宿本身,而是更加注重酒店所提供的獨特體驗和情感連接。因此,酒店品牌需要不斷提升產品力,打造具有差異化和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例如,亞朵酒店憑借“中國體驗”帶飛了“場景零售”,將每一家酒店、每間客房都打造成為了消費者在場景零售上的“體驗空間”。這種創新不僅提升了酒店的營收和品牌形象,也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加獨特和深刻的體驗。
數智化技術的應用也成為了酒店業新的增長點。通過數智化技術,酒店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運營、提升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例如,尚美數智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成為酒店行業首家引入該先進技術的企業;華住集團則推出了新前臺模式,通過重構服務流程與智能設備組合,實現了最快10秒入住的便捷體驗。
在數智化時代,酒店品牌需要更加注重數據的應用和分析。通過數據穿透本質,酒店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習慣,從而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服務。同時,酒店也需要通過生態鏈接資源,以價值重塑品牌,方能在存量市場中開辟新增量。
總的來說,2024年的中國酒店業經歷了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深度變革。面對市場的變化和競爭的壓力,酒店品牌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增長路徑和破局之道。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中國酒店業注定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然而,這也將是破局者與掉隊者的分水嶺。只有那些能夠緊跟市場趨勢、不斷創新和變革的酒店品牌,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對于酒店業而言,破圈已經不再是選擇,而是生存的必然。面對消費者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酒店品牌需要不斷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和服務模式,以更加開放和創新的姿態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