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領域近期迎來了一次重大突破,DeepSeek模型在Hugging Face開源社區上迅速嶄露頭角,獲得了超過8730次的點贊,且這一數字仍在持續攀升。這一成就不僅彰顯了DeepSeek的技術實力,更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對中國AI發展的廣泛關注。
在Hugging Face的排行榜上,DeepSeek超越了眾多曾引領AI潮流的模型企業,如以AI生圖技術聞名的FLUX.1,以及由1760億參數構成的超大NLP模型BLOOM。這些模型的輝煌成就曾一度讓全球AI界為之側目,但如今,DeepSeek的出現無疑為中國AI領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從全球AI格局的角度來看,DeepSeek的崛起標志著中國AI技術的重大突破。這一成就不僅讓國內AI玩家達成了共識,更引發了對未來AI發展的深入思考。過去兩年里,中國的互聯網大廠在AI領域進行了大量布局,從模型技術到工具鏈、生態構建,都在不斷完善自身的AI拼圖,以期在AI時代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DeepSeek的出現卻讓這些布局在外界眼中似乎變得“陳舊”。人們開始質疑,過去兩年里大量投入到預訓練的算力布局是否浪費了資源?基于各家自身大模型的工具鏈、生態是否需要推翻重建?以及未來AI應用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這些問題背后折射出一個更為本質的問題:在AI時代的大門即將或已經悄然推開之際,包括BAT在內的互聯網大廠應該如何應對?是繼續深耕模型層,還是加注產品?它們的想象力究竟在哪里?
DeepSeek的全面開源路線無疑為其贏得了廣泛贊譽。與以往國內大模型廠商以及國外LLama等AI企業的開源路線不同,DeepSeek不僅開源了訓練方式,更開源了包括訓練數據在內的諸多模型訓練要素。這種“AI普惠”的理念讓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構建出效果更好的模型,從而極大地降低了AI技術的門檻。
這種開源策略也促使了眾多互聯網大廠紛紛宣布接入DeepSeek。對于互聯網廠商而言,接入DeepSeek可以直接提升自身的產品力和服務力;對于中大型企業而言,它們可以基于DeepSeek的開源模型進行自主嘗試,無需再直接面向市場進行AI大型項目的招投標;對于政務企業而言,DeepSeek的開源模型可以更安全地部署在本地,無需擔心性能問題。
除了這些直接影響外,DeepSeek的開源還帶來了更廣泛的波紋效應。AI應用開發者的成本降低、效果更好,成為這波浪潮的受益者之一。同時,各大互聯網大廠核心產品的接入也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微信、騰訊元寶、百度文心、百度地圖、阿里的1688和國際站等紛紛宣布接入DeepSeek,這種共識之后的共振在中國市場鮮有先例。
然而,盡管DeepSeek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但它本身貢獻的是技術能力而非業務產品能力。這意味著,盡管DeepSeek能夠提升中國軟件應用的服務能力,但互聯網大廠的核心壁壘——產品壁壘和商業故事空間——并未因此受到威脅。相反,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這些壁壘可能得到進一步加固。
在過去兩年里,互聯網大廠紛紛在AI大模型領域進行布局,以期在AI時代占據先機。如今,隨著DeepSeek的普及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這些布局正逐漸顯現出成效。各大互聯網大廠基于AI大模型在不同產業項目上的落地案例不斷涌現,如金融、政務等領域。這些案例不僅證明了AI大模型的實際應用價值,也為互聯網大廠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同時,互聯網大廠也在積極探索新的“創業模型”以應對AI時代的挑戰和機遇。創新成為它們最重要的考校點之一。盡管各家大廠在戰略路線上有所不同,但都在努力探索適合自身的AI時代創新力架構。這種創新力不僅體現在算力的調用效率、AI大模型的訓練方法上,還體現在對AI應用和場景的理解上。
在未來的產業升級時代,互聯網廠商需要找到新的價值錨點以應對更高的要求。無論是作為云計算、算力等服務的底層支撐,還是作為大模型生態和工具聚合的加持者,抑或是基于SaaS或AI產品的特殊數智化加持者,都需要互聯網企業有更深的產業積累和更向上的“技術沉淀”。這些都需要通過持續的創新來實現。
在C端價值視角上,互聯網企業的真正想象力也面臨著考驗。盡管在當前階段,創新的AI技術尚未對社交、電商、本地生活、供應鏈、游戲等基本盤業務構成威脅,但隨著AGI時代的到來和新的AI應用的涌現,這些領域可能會迎來顛覆性的變革。因此,互聯網企業需要不斷思考如何在AI時代保持競爭力并探索新的增長點。
互聯網大廠還需要警惕跨界玩家的競爭。在互聯網時代被奉為圭臬的“顛覆一家企業的往往不是同賽道的企業,而是跨界玩家”這一觀點,在AI時代同樣適用。因此,互聯網企業需要不斷關注新技術和新應用的發展動態,以便及時應對潛在的市場變化。
總之,DeepSeek的崛起為中國AI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然而,面對AI時代的挑戰和機遇,互聯網大廠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持續的創新力以應對未來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不僅需要關注技術層面的發展動態,還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增長點以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