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巨頭們如騰訊、阿里、字節、百度及訊飛等紛紛推出了自家的AI產品,但令人好奇的是,為何這些大廠在此前的歲月里,似乎并未能在AI領域掀起太大波瀾?
過去,產品尚未成熟時,企業往往依靠強大的營銷團隊“吹風造勢”,搶占市場先機。然而,近年來,大廠傳播部門的動作似乎總少了些驚喜,更多時候是在社交媒體上營造自我滿足的信息繭房,或是偶爾陷入負面輿論的漩渦。這不禁讓人質疑,大廠傳播團隊是否真的江郎才盡,或是早已失去了創新的動力?
外界的這種誤解,很大程度上源于對大廠內部生態的不了解。媒體行業與大廠的環境截然不同,前者人員規模有限,后者動輒數萬員工,管理體系復雜。加之大廠傳播人員在外交往時多保持低調謙遜,很少主動發表觀點,這更增加了外界對其認知能力的懷疑。
實際上,大廠內部不乏擁有卓越能力和豐富經驗的傳播人才。他們往往因身處龐大體系之中,其工作成果難以被外界直觀感知。特別是那些專注于To B和To G領域的傳播工作,其效果評估標準與To C截然不同,更加難以量化展現。
作者本人在轉型為乙方服務后,才逐漸深刻理解了這一點。在與大廠傳播團隊的深入合作中,他發現這些平時看似沉默寡言的傳播人,在面臨具體項目時,往往能夠迅速切換狀態,展現出清晰的思路、獨到的見解和高效的執行力。這種反差讓他意識到,大廠傳播團隊的能力遠非外界所想象的那樣。
然而,大廠內部的創新困境依然不容忽視。在龐大的體系中,穩定往往被視為高于發展的首要目標。業務主管們手握大量股票,對任何可能影響穩定的創新嘗試都持謹慎態度。這種文化氛圍下,創新往往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以某知名AI公司為例,公司內部存在一種奇特現象:員工們很少吐槽大老板,卻對中層管理者怨聲載道。這背后反映出的是中高層管理者在面臨失業風險時的膽怯和保守。
那么,大廠傳播團隊的創新能力真的被限制了嗎?答案并非絕對。事實上,中國傳播行業中最能干的一撥人大多集中在甲方。他們之所以未能充分發揮潛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企業最高領導者的束縛。一個企業的困境,其CEO永遠是第一責任人。只有當CEO能夠給出正確的解題思路時,團隊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大膽創新。
小米和360的案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小米的成功離不開雷軍自上而下的正確決策;而360在業務困境中依然能夠維持良好的傳播聲量,得益于老周親自指揮傳播工作,確保思想的高度統一。
對于大廠而言,調整解題思路、降低犯錯恐懼、設置合理的試錯空間才是破解創新困境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CEO的親自參與和正確引導至關重要。
當然,對于渴望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初創公司依然是一個充滿機遇的舞臺。盡管初創企業的死亡率較高,但杭州“六小龍”等成功案例的涌現,無疑為許多人重新點燃了激情。
最后,作為局外人,我們應當保持謙遜和尊重,不要輕易質疑大廠傳播團隊的能力。畢竟,在一個靠認知賺錢的行業里,資本永遠不會騙人。看看那些大廠大咖們的收入和積蓄,或許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認知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