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AI搜索能否顛覆傳統搜索的討論在業界持續升溫。時至今日,這一問題的答案已逐漸明朗:AI搜索的確已經改變了用戶的搜索習慣,并對傳統搜索場景產生了深遠影響。
據StatCounter數據顯示,傳統搜索巨頭谷歌的市場份額在今年首次跌破90%。這一變化背后,微軟Bing、OpenAI、阿里通義、百度、小紅書等一眾玩家紛紛入局,加速了Gartner關于“2026年傳統搜索流量或降26%”的預測成為現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顛覆”主要體現在用戶行為層面,尚未觸及傳統搜索引擎生態及其商業模式的根本變革。
以DeepSeek為例,這款AI搜索工具近期在國產應用程序中幾乎實現了全面接入。相較于納米AI、文心一言、騰訊元寶等產品,DeepSeek因強大的R1推理能力而備受矚目。盡管它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卡頓現象,但這并未影響其吸引大量用戶流量。與此同時,微信搜一搜官宣接入DeepSeek R1,這一舉動一度讓擁有7億月活躍用戶的微信搜索看到了商業化的曙光。然而,實際情況或許并非如此簡單。
盡管AI搜索領域充滿了想象空間,但即使在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場景中,AI搜索的表現也并未帶來顛覆性的用戶體驗。除了語料庫上的差異,AI搜索在用戶體驗上與傳統搜索并無太大不同。更重要的是,AI搜索目前大多采取免費模式,且無法添加廣告,這無疑限制了其商業化進程。
AI搜索領域還面臨著同質化與內卷的問題。以國內為例,昆侖萬維在2023年推出的天工AI搜索是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融入大模型的AI搜索產品。隨后,文心一言、智譜清言、月之暗面的Kimi等產品相繼問世。然而,這些產品大多基于大模型開發,并不能算作真正的AI搜索工具。真正的AI搜索工具應具備全網實時檢索、深度推理和跨源驗證的能力。
2024年是國內AI搜索領域動蕩最大的一年。MoE(混合專家模型)和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的成熟應用,解決了以往搜索在實時性、語義理解上的不足。這使得AI搜索能夠自主分解復雜問題并生成結構化答案。文心一言、豆包等產品的檢索能力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幅提升。
Perplexity的爆火讓業界看到了AI搜索的商業化潛力。即使不去卷大模型,憑借對數據的整合、精準的信息檢索以及高效的知識問答能力,AI搜索仍然可以取得不錯的商業化效果。隨著AI搜索的加速發展,產品側迎來了分野時刻,市場也急劇催生出四條發展路徑:
然而,AI搜索領域也面臨著同質化嚴重、用戶粘性低等問題。據QuestMobile發布的數據,2024年與AI相關的APP中,月活千萬以上的僅有兩家,八成月活低于50萬。大部分工具型AI的月均使用天數僅為5天左右,平均卸載率高達50%。用戶增長大多依靠投流,缺少曝光的情況下,流失率極高。
在這種情況下,Perplexity的成功顯得尤為突出。盡管Kimi、通義、訊飛星火等產品的訪問量出現下滑,但接入DeepSeek的玩家在底層能力上的差距正在逐漸縮窄。Perplexity之所以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它善于進行實時深度的信息檢索,契合了歐美用戶愿意為省時間的工具付費的習慣。
在商業化探索方面,Perplexity宣布將改革谷歌首創的競價系統,引入新的廣告模式。廣告主可以針對特定問題進行競標,并在用戶搜索相關問題時展示由廣告主批準的答案。這一模式采用了按每千次廣告展示計費的CPM模式,定價遠高于傳統廣告水平。然而,廣告究竟能給Perplexity帶來多少盈利,目前尚不得而知。
國內AI搜索的商業化同樣面臨挑戰。C端產品的付費意愿低迷,再加上DeepSeek等免費產品的入場,使得文心一言等AI搜索產品也不得不宣布全面免費。廣告模式尚未成熟,畢竟Perplexity作為行業標桿都在摸索前行。大廠派的AI搜索產品則可能圍繞“流量入口+生態協同”驅動變現,而原生AI搜索應用則可能通過企業級搜索或專業領域的訂閱來實現盈利。
國外方面,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將視線轉向企業級AI搜索。在這一領域,Glean、You.com等公司作為范本,實現了快速增長。Perplexity和OpenAI也都有將目標瞄準企業AI搜索的意向。然而,企業搜索同樣面臨著一些問題,如信息孤島、數據權限、團隊協作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AI驅動的企業搜索產品在技術與服務之間出現定位模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