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岸線蜿蜒綿長,自北向南,283個海灣如璀璨珍珠鑲嵌在11個沿海省(區、市)的懷抱中,綿延1.8萬多公里。近年來,一場以“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為目標的美麗海灣建設行動,正在這片蔚藍海岸線上徐徐展開。
數據顯示,自2019年啟動美麗海灣建設以來,我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顯著提升至83.7%,較2018年躍升了12.4個百分點,其中162個海灣的水質優良面積比例更是超過了85%。這一串串數字背后,是海洋生態治理實踐的生動寫照。
在廣西三娘灣,中華白海豚躍出海面,歡快的身姿成為這片海域最靈動的風景線。而在山東榮成的海洋牧場,漁民們正忙著進行海參苗的管護作業,海洋經濟的活力與希望在這里悄然生長。
廣東珠海的三角島,曾是一座因采石活動而滿目瘡痍的荒山裸地。然而,經過“公益+旅游”模式的保護性開發,這里已華麗轉身為全國首批“和美海島”。如今,三角島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草坪露營基地、沙灘商業區等文旅項目相繼落成,為游客提供了優質的親海體驗。
而在江蘇鹽城,條子泥濕地正成為候鳥們的天堂。這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輻射沙洲脊群,為鳥類提供了廣闊的覓食空間。近年來,鹽城運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理念,實施了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打造了“720高潮位棲息地”等安全避潮棲息場所。如今,條子泥濕地已成為小青腳鷸等瀕危物種的全球重要棲息地之一。
福建平潭,則通過打造美麗海灣、建設和美海島,持續描繪著“湖海共生、城林相依、林人相融”的生態海島新畫卷。在君山片區裕藩村,裕藩灣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不僅讓沙灘景觀煥然一新,更迎來了海鳥種群的回歸和岸線生態的自然演替。平潭還充分發揮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等平臺的作用,長期開展科普教育宣傳,持續提升公眾的海洋環保意識。
在山東青島藍谷,一場從頭到腳的“梳洗”行動正在小島灣上演。即墨區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整治岸線、清理淤泥、恢復巖礁濕地,讓小島灣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如今,這里已成為市民和游客休閑娛樂的熱門去處。同時,好生態也帶動了海洋經濟的發展,吸引了眾多科研平臺和高端人才落戶。
從遼寧到海南,從廣西到山東,美麗海灣建設的腳步從未停歇。在這片蔚藍的海岸線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正逐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