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金融市場傳出了一則令人瞠目結舌的消息:花旗銀行在2024年4月的一筆交易中,意外地將81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90萬億元)錯誤地記入了一名客戶的賬戶,而原計劃轉賬的金額僅為280美元。這一巨額轉賬錯誤發生在花旗銀行的內部轉賬系統中,最初被兩名員工忽視,直到第三名員工在交易完成90分鐘后才發現并撤銷了該筆轉賬,所幸并未造成實際資金流失。
這起事件的金額之大,足以收購整個美國股市,包括蘋果、谷歌等所有大型科技公司,更是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全部資產的200多倍。花旗銀行在事件曝光后,迅速向美聯儲和貨幣審計署進行了報告。盡管這次錯誤并未造成實際資金損失,但市場對銀行系統穩定性的擔憂卻由此升級。
回顧花旗銀行的過往,類似的交易錯誤并非首次發生。2020年,花旗銀行曾錯誤地向露華濃Revlon的債權人轉賬9億美元,而非進行常規的利息支付,這一錯誤引發了長達兩年的法律糾紛,最終通過法院裁決,花旗銀行收回了大部分資金。2022年,花旗銀行的一名員工在交易中多輸入了一個零,導致歐洲市場一度崩潰,市值損失約3220億美元。英國監管機構因此對其處以高達6160萬英鎊的罰款。
此次81萬億美元的錯誤轉賬事件,再次凸顯了花旗銀行在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系統設計方面的漏洞。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此類錯誤未能及時被發現和糾正,將對金融市場造成嚴重的沖擊,引發市場恐慌,導致股價暴跌和投資者信心下降。花旗銀行內部系統存在的設計缺陷,如備用系統中預先填充了15個零的輸入字段,大大增加了操作失誤的風險。這種設計缺陷在壓力測試和日常操作中未能被有效識別和修正,反映出銀行在系統設計和員工培訓方面的不足。
為防范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我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于2023年12月27日發布了《銀行保險機構操作風險管理辦法》,并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同時,《金融機構合規管理辦法》也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些規定的出臺,旨在加強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提高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金融科技專家由曦表示,除了制度上的規范,還需要從技術上進行預防。他建議,在轉賬系統中建立嚴格的數據輸入和校驗機制,確保所有交易金額、客戶信息等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果系統中預先設置了數字“0”,應設置相應的校驗規則,避免這些數字被誤輸入。同時,引入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實時監控交易數據,對異常交易進行識別和預警。花旗銀行可以利用這些技術,建立自動化的監控系統,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
由曦還強調,轉賬系統的數據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實施安全的數據保護和備份機制,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一旦發生錯誤,可以迅速恢復數據,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同時,需要加強員工培訓和監管,提高員工的業務水平和風險意識。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確保員工按照規定操作,降低錯誤發生的概率。
業內人士也建議,定期對交易系統進行升級和優化,確保系統能夠應對復雜的交易場景。定期進行模擬測試,包括壓力測試和極端場景測試,以驗證系統在高負荷和異常情況下的穩定性。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提升銀行系統的整體安全性和穩定性,保障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