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人工智能領域迎來了一顆璀璨新星——DeepSeek R1,其背后的“女媧”團隊也隨之走進公眾視野。從雷軍據傳以高額年薪招募天才少女羅福莉,到DeepSeek團隊全由頂尖學府碩博生組成的消息,再到梁文鋒不拘一格選拔行業精英的報道,人工智能從業者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環。
據央視財經報道,今年以來,與技術、算法、工程相關的人工智能崗位需求增長了13%。稍有經驗的算法工程師起薪便接近3.5萬元,而崗位缺口高達500萬。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專業成為了無數畢業生的向往之地,高薪待遇讓人眼紅。
然而,是否真的只要踏入人工智能專業,就能輕松享受高薪,成為時代的寵兒?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人工智能專業,這個聽起來既酷又充滿“錢”途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代碼080717T,專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特殊需求而設。西安某985高校大二學生小伊,已在國內ACM大賽中奪得金獎。憑借這份榮譽,他即便本科畢業后直接就業,也能在華為等大廠獲得30至40萬的年薪。互聯網大廠、央國企、研究所、高校等單位,都對人工智能專業的畢業生敞開大門。
沈杰,一名人工智能專業的直博生,在C9某校讀研期間,每年能拿到約十萬元的學校補貼。項目多的課題組,學生收入還能更高。人工智能領域的資金豐厚是出了名的,甚至吸引了不少文科專業的老師試圖將研究方向轉向人工智能,以獲取更多經費和發表機會。
然而,在這條看似光鮮的道路上,普通學生需要承受的壓力遠非外界所能想象。人工智能專業,這個講究天賦和智商的領域,匯聚了眾多天才。對于普通學生而言,想要在這個專業中脫穎而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小伊雖然已確定未來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但他并未選擇在本科階段轉專業。他所在的學校,人工智能專業采用小班招生,保研或直博的學生需要在績點上保持領先。稍有松懈,排名便會大幅下滑。因此,他一直保持著雙專業學習的模式,希望軟件工程專業的績點能為他的保研之路助力。
在這個領域,學歷雖然不是決定一切的因素,但卻是不可或缺的敲門磚。李哲,一名南方某新興學校的研究生,本科就讀于中流211院校。本科期間,他投遞大廠實習生崗位從未得到回應,因為本碩雙985已成為算法崗實習生的標配。
人工智能專業本身是一個交叉學科,編程、數學、機器學習等都是必須掌握的內容。學生不僅背負著繁重的課業,還需要處理課本與最新技術之間的代差問題。沈杰在本科期間,課本與前沿知識之間存在二十年的差距,大學老師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已不再從事前沿工作。這些技術上的差距,都需要學生自己補足。
DeepSeek的爆火,讓無數親戚朋友向這些尚未畢業的學生拋出問題。從DeepSeek的原理到應用,他們都能對答如流。然而,在人工智能產業如火如荼的同時,人工智能專業的學生卻在“卷生卷死”。
在計算機領域,流傳著一句話:“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學歷是敲門磚,技術能力是唯一的評判標準。深度求索公司的面試更是嚴苛,梁文鋒團隊會根據面試者的履歷單獨出題,985碩博生都倍感壓力,實力稍遜者都會被拒之門外。
名校學生尚且如此,普通學校的學生面臨的不僅是焦慮問題,還有生存的挑戰。林林,一名大一新生,在遼寧一所雙非大學中被調劑到人工智能專業。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他對“人工智能”這個概念仍一知半解。他們專業的課程更多是計算機大類的課程,很多時候跟其他專業的同學一起上大課,什么都只學到了皮毛。
人工智能是一個標準的金字塔式專業,上層吃肉,下層喝湯,更下層連湯都喝不到。李哲在大四時經歷了招聘市場,盡管他在本科211學校里績點排名領先,但他的簡歷卻毫無競爭力。讀研期間,他見證了學長姐就業的過程,這些手握技術與論文的頂尖學校碩博生,也并非每個人都能走上專業對口的人工智能崗位。
大廠算法崗接納的人極少,被淘汰的畢業生們只能選擇開發崗位,年薪在30萬左右。然而,要做開發,在學校學到的東西都不能直接使用,還要重新學習。即便是“卷”贏了無數同齡人,入職大廠算法崗獲得百萬年薪的畢業生,也不能高枕無憂。他們面臨的裁員風險同樣巨大。
因此,那些在學校里已經搶占了身位的優秀者們,對百萬年薪似乎并不期待。他們更希望畢業后能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過上安穩的生活。天才有天才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追求。在人工智能這個快速更迭的前沿行業中,求得安穩生活,或許才是大多數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