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名為“Manus”的AI大模型應用迅速在網絡上走紅,引發了廣泛關注。眾多投資人紛紛試圖接觸其核心團隊,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需求激增,即便是第一時間行動的投資人也難以迅速獲得回應。
3月6日,Manus通過一段四分多鐘的視頻向公眾展示了其強大的功能。據官方介紹,Manus是一款集多功能于一體的AI Agent產品,用戶只需輸入指令,它便能自主完成諸如上市公司分析、簡歷篩選等復雜任務,并在GALA基準測試中超越了OpenAI的DeepResearch模型。
視頻中,Manus展現了令人矚目的復雜任務處理和端到端能力,但目前仍處于邀請測試階段,尚未全面開放用戶注冊。盡管如此,“第二個DeepSeek”、“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等頭銜已在業界廣泛流傳。
回想起去年OpenAI的視頻生成應用Sora僅憑一段Demo就火爆全網,Manus的火爆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與Sora不同的是,Manus團隊此前推出的Monica AI雖然在AI開發者圈層中有所影響,但在更廣泛的市場中并未引起太多關注。這使得Manus的爆火顯得更為突兀。
隨著Manus的爆火,其核心團隊成員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創始人兼CEO肖弘是一位連續創業者,技術負責人季逸超被譽為“少年極客”,曾獨立研發出猛犸瀏覽器,產品經理張濤則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曾任神策數據副總裁、字節跳動某國際化產品負責人等職位。
盡管Manus尚未全面開放使用,但其風頭已經蓋過了此前同樣備受矚目的DeepSeek與騰訊元寶。在發布Demo視頻后,Manus團隊還舉辦了一場小型閉門會,與會開發者及意見領袖分享了各自的使用體驗,進一步推動了Manus的傳播。
隨著Manus試用資格的稀缺性不斷攀升,二手平臺上甚至出現了高價轉售邀請碼的現象。同時,與Manus相關的各種“周邊”商品也應運而生,如有人提供對接Manus團隊的中介服務,甚至有人販賣與Manus相關的網絡域名。
值得注意的是,Manus的火爆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相比之下,在國外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討論度并不算高。盡管如此,Manus仍然被視為AI Agent領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某投資機構投資人表示,Manus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不僅因為其功能強大,更在于其降低了AI Coding的門檻,使得沒有編程基礎的普通人也能輕松使用。這種產品經理式的成功,考驗的是團隊的產品設計能力和實現技能。
在Manus之前,其背后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Hong kong)公司曾推出過Monica AI等瀏覽器插件產品。盡管插件類工具的市場想象空間有限,但Monica憑借出色的用戶體驗成為了市場中的佼佼者。
肖弘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捕捉到了插件式Chatbot的用戶價值,并強調了Timing的重要性。他認為,在Monica推出時,關注到插件ChatBots市場的人并不多,但隨著大廠的跟進,市場競爭將變得更為激烈。因此,Manus選擇了先發布Demo、制造自己的Timing。
然而,隨著Manus的火爆,其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產品開放使用后的用戶體驗、團隊能否持續創新保持產品領先等。同時,Manus全新的產品形態和工程化實現將帶來大量的tokens消耗,能否實現收支平衡將是其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