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一個關于AI與玄學的有趣故事在一場家庭聚餐上悄然上演。五年級的林朵小朋友,在聽到大人們討論一個名為DeepSeek的應用進行“算命”時,雖然對算命一無所知,更不明白DeepSeek是何方神圣,但她還是滿懷好奇地向爸爸要來手機,向這個圖標為鯨魚的APP發出了她的疑問:“請問,我下次考試能考多少分?”
很快,APP給出了回復,但并未直接給出分數:“預測考試成績需考慮多方面因素,如學習情況、復習效率等,這些我目前無法得知。不過,我可以提供一些科學備考的建議。”接著,一系列如“高效計劃”、“番茄工作法”等學習技巧躍然屏上。林朵對此略顯失望,而她的爸爸則在一旁試圖教導她如何更好地設置“算命”提示詞,卻被旁人勸阻。反倒是林朵的媽媽,對這份答案頗為滿意,建議她參考這些學習方法。
這一場景并非虛構,作為林朵的舅媽,我親眼見證了這位小學生與AI大模型的初次“交鋒”。在蛇年,AI玄學如同一股旋風,席卷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不論你是否相信玄學,也不論你是否了解AI,只需一段“咒語”(即提示詞),便能向DeepSeek詢問運勢,或是辦公室植物的選擇,甚至答辯PPT的配色。
DeepSeek憑借其出色的文采和有理有據的推理,在競爭激烈的AI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下的社交新星。小紅書上,關于用DeepSeek算命的帖子層出不窮,甚至貼心附上提示詞,讓不懂八字原理的網友也能輕松上手。在職場,精心設計的提示詞更是成為了快速與新同事打開話題的“社交密碼”。
高金金,大模型行業的從業者,日常習慣于用AI解答各種問題。她偶然間看到用DeepSeek算命的帖子,便也想一試究竟。她向DeepSeek和另一款AI應用豆包發送了相同的提示詞,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她興致勃勃地用一方的答案去質問另一方,最終豆包“認輸”,告訴她不要迷信。高金金表示,她并未詢問關于人生的重要問題,只是將算命當作一種娛樂,對于結果也是“挑高興的參考”。
周思遠也有著類似的心態。她用AI算塔羅牌,因為免費,便不斷抽牌,直到得到滿意的解釋。她同樣將這一過程視為一種娛樂,并不太在意結果。周思遠認為,AI基于大數據提供的答案,雖然有時顯得似是而非,但也有其合理之處。她會將AI的建議與自己的生活常態相結合,從中尋找樂趣。
白鷗則將DeepSeek比作一個懂點玄學的朋友,會分享好聽的話,也不會勸他花錢。雖然DeepSeek會推薦一些改運的手串、金飾等物品,但白鷗表示,即使不買也沒關系,還能繼續算命。當DeepSeek建議他多去戶外、多曬太陽時,這位戶外愛好者更是喜出望外。
然而,在玄學賽道上,AI真的能替代人嗎?打開小紅書的評論區,你會發現,對于AI的算命結果,有人覺得“準得可怕”,也有人認為是在“胡說八道”。AI大模型本質上是利用海量數據進行學習和訓練,雖然加入了“推理思考”過程,使其預測顯得更有邏輯,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玄學的理論知識雖然有一些公開資料,但運算實例卻很難得知,因為許多人的“玄學實踐”發生在線下,且過程和結果不會公之于眾。AI的“幻覺”問題也是一大難題,有時會編造出原本不存在的內容,而人類往往難以分辨。
對于在線上和線下都算過命的晗陽來說,她更擔心的是隱私風險。一方面,產品注冊時需要提供手機號,背后是一連串的實名制信息,一旦數據泄露,后果不堪設想;另一方面,算命需要提供生辰八字等隱私信息,如果被有心之人得知,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她認為,算命的本質是信任,這一點與心理咨詢有些相似。如果對面是值得信任的人,便可以放心地提供個人信息和人生經歷,從而得到更加個性化的回答和建議。而AI大模型則容易“健忘”,需要不斷投喂信息才能順暢對話。
與AI男友、AI咨詢師等偏向于傾聽、交流的角色不同,AI命理師會輸出一些建議。這些建議有時無傷大雅,是否采信全憑個人心情。但一旦涉及到重要的人生選擇或大額金錢支出,恐怕很少有人會輕信一個算法機器。晗陽認為,DeepSeek擁有海量的知識庫,且“說人話”,最適合用來學習命理知識,幫助理解那些晦澀的專業詞匯。至于預測運勢,則需要謹慎對待。
在不確定的世界里,人們總需要一點“小確信”。年輕人熱衷于玄學,或許正是為了在躺平與內卷之間找到一絲心靈的慰藉。DeepSeek等AI應用的出現,更是滿足了這一需求。它們不僅提供了看似有理有據的答案,還在答案之后附上“心靈雞湯”,給足了情緒價值。許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玄學,只是跟風來測一測,也不清楚該如何看待這件事。而DeepSeek則會用諸如“記住,你比標簽更鮮活”等話語來鼓勵他們。
有人甚至會特意讓DeepSeek用最刻薄的語氣與自己交流,以期得到更真實的反饋。而DeepSeek有時也會在多輪轟炸之下“不耐煩”,緩緩輸出一行字:“命理師已卒……”這種互動方式讓人感覺計算機那頭仿佛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緒的生命體。
對于用AI來算玄學這件事,有人持開放態度:對AI來說,人類或許只是一團又一團的數據。它可以用海量大數據積累的模型模擬出所有的可能性并告訴人類。但我們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完全相信這些由數據堆砌出來的結果,那就真的把自己也當成了數據。玄學和算法或許都只是一個有一定規律的黑盒,具體的運作機制誰也說不清道不明。
在愈發不確定的人生中,能夠收獲一兩句確定的指引,不論準與不準、信與不信,都仿佛在迷霧中看到了一絲亮光。這份光亮或許微不足道,但足以讓人在疲憊的生活中找到一絲慰藉。就像我此刻抬頭看到的龜背竹,我并不真的相信自己缺水缺木,但它卻是辦公室里最醒目的綠色生命體。它已經在花瓶里長出了新的根,而我也知道,春天已經悄然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