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逐漸從專業領域走向大眾視野,但其定位在不少人心中仍偏向于“玩具”。然而,這一認知正在悄然改變。
近日,阿里巴巴宣布了一項重大調整:其AI應用“通義”正式從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這一變動涉及通義面向消費者(To C)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團隊,他們現已調整至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而通義實驗室則繼續留在阿里云體系內。調整后的通義PC及App團隊將與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的智能搜索產品“夸克”處于同一層級。
此次調整意味著,“通義”的底層技術研發與產品應用開發將實現分離,由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群總裁吳嘉負責扛起阿里內部AI To C的重任。吳嘉作為阿里巴巴“年輕化管理團隊”中備受矚目的85后高管,將肩負起推動AI技術向消費者市場邁進的重任。
不過,通義在過去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據QuestMobile發布的《2024上半年AIGC APP流量與場景研究報告》顯示,在今年6月的典型工具類AIGC APP重點運營指標中,通義的活躍率(DAU/MAU)為14.3%,月人均使用天數為4.3天,這兩項數據均排名第四,落后于豆包、文心一言等競爭對手。該報告還指出,通義的月卸載率高達62%,幾乎是文心一言的兩倍。
此前,阿里旗下的“通義”大模型家族,包括應用層的“通義”App和PC端,均隸屬于阿里云體系。其中,通義大模型家族由達摩院開發,作為達摩院的主要職能之一,它更側重于基礎科學和創新性技術研究。然而,阿里云主要面向企業客戶(To B),并不適合直接投入消費者市場的應用開發和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大廠紛紛將大模型的底層技術與產品應用分為兩個團隊運作,阿里此舉也是順應了這一趨勢。這一變化背后或許反映了AI大模型發展階段的變化,以及市場對AI技術的新需求。
對于AI原生應用而言,目前做得最好的一點是更注重科普工作。盡管初體驗可能不盡如人意,但通過大眾的廣泛參與,能夠迅速展示AI在各種場景應用上的能力,并通過“公測”快速找到瓶頸,獲得深度學習的大眾訓練。這種研發和使用同步的策略,讓AI的想象空間在“公測”中不斷拓展。
然而,目前AI大模型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玩具化,雖然能夠輔助一些工作,但更多時候被各種魔改和玩梗所占據。整體來看,AI技術對消費者端的生產生活所能提供的有效用途仍然偏少。
因此,將AI技術“強制斷奶”,讓它快速融入社會,成為當務之急。底層技術和產品應用雖然都具備技術底色,但它們的職責卻截然不同。底層技術負責深度挖掘,而產品應用則負責市場拓展。將兩者分開,讓技術更好地接受市場檢驗,并將反饋用于基礎架構的調整,將有助于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大模型要走出實驗室,投入實戰,就必須讓產品思維更加聚焦和具有輻射力。團隊分拆后,各自分工明確,更容易取得成功。通過科普和大眾參與,AI技術將不斷突破瓶頸,拓展應用場景,最終實現從“玩具”到“工具”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