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工智能(AI)的熱潮已經席卷全球,就連我們公司也未能幸免。上周,我為公司同事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AI入門分享,反響熱烈。現在,我將這次分享的內容整理成文章,旨在幫助對AI尚存疑惑的小白們一窺究竟。
如果你對AI仍感到霧里看花,那么這篇文章或許能成為你撥云見日的鑰匙。在這里,你將了解到AI的基礎認知、技術原理、內容生成的奧秘、應用場景、提示詞撰寫技巧,以及實用的AI工具和應對AI幻覺的方法。
首先,讓我們探究大語言模型為何會在今日嶄露頭角。這一變革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的成熟:算法、數據和算力。
在算法方面,2017年Google團隊推出的Transformer架構堪稱革命性突破。它通過神經網絡模型學習語言規律,實現了文本的理解與生成。GPT系列模型更是憑借自注意力機制,能夠預測詞序列,捕捉長距離語義關聯。2014年生成的對抗網絡(GAN)技術,通過生成器與判別器的對抗訓練,讓圖像和視頻的創造性輸出成為可能。
數據方面,隨著互聯網和生產力的發展,近二十年來人類生產的內容遠超過去幾千年。這些海量數據為AI提供了充足的學習資料,使其能夠從中找到規律,模仿人類進行創作。沒有這些數據,AI或許將難以洞察人類文本的奧秘。
算力方面,硬件性能的飛躍同樣功不可沒。過去,顯卡算力有限,難以處理海量數據。如今,像NVIDIA H100集群這樣的硬件,能夠支持高達1750億參數的模型訓練。分布式計算技術的發展,如谷歌TPUv4,更是實現了每秒2.3exaflops的運算能力,大幅縮短了AI模型的訓練時間。
那么,AI究竟是如何生成內容的呢?以DeepSeek為例,它就像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朋友,讀過無數書籍,并能在腦海中迅速建立知識聯系。這得益于Transformer架構的“注意力機制”。它能夠迅速找到文本中的關鍵信息,理解它們之間的關聯。DeepSeek通過不斷預測句子中缺失的詞,逐漸掌握了語言的規律,從而能夠生成內容。但值得注意的是,AI生成內容的方式是基于概率最大化的“猜測”,而非真正理解人類語言的含義。
在AI的應用場景方面,雖然DeepSeek的火爆讓很多人對AI寄予厚望,但現階段AI的主要能力仍局限于內容創作。文本生成、圖片生成、視頻生成和音頻生成是AI最基礎的能力。基于這些基礎功能,AI還延伸出了一系列進階能力,如聊天機器人、AI搜索等。
在與AI交流時,掌握一些技巧將大幅提升效率。首先,提示詞的撰寫至關重要。清晰的提示詞能夠引導AI生成特定內容或完成任務。我們可以將提示詞分為任務型、角色型和結構化三種。同時,閱讀DeepSeek API文檔中的提示詞庫也是提升撰寫技巧的好方法。
其次,面對復雜任務時,我們需要幫助AI拆解任務,逐步引導其完成。最后,連續提問技巧同樣重要。不要期望AI能一次性完成所有內容,而是通過連續提問的方式,逐步優化其輸出。
在推薦AI工具方面,市面上已經涌現出眾多實用的AI工具。無論是內容創作還是其他領域,都能找到合適的AI助手。然而,在使用AI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其存在的幻覺問題。AI可能會編造看似合理但實際錯誤的信息,這主要是因為AI本質上是在猜測下一個詞,而且訓練數據可能存在錯誤,或者AI存在過擬合問題。
為了減少AI幻覺的發生,我們可以采用更高質量的數據集、嚴格篩選清洗數據、利用人工反饋引導模型等方法。同時,給AI設置明確邊界、使用不同AI交叉驗證、利用RAG技術提升準確度等也是有效的方法。RAG技術相當于給AI配備了一個專業知識庫,先檢索相關事實,再基于這些信息回答,從而提高了準確性。
盡管AI幻覺可能帶來一些問題,但它也并非全然無益。在藝術領域,AI幻覺可能帶來獨特的創意和驚喜。在科研中,它或許能啟發新的研究方向,拓寬我們的思路。因此,在使用AI時,我們需要保持警惕,但也不必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