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A股市場春季行情中,科技股成為了市場的絕對主線,其中AI產業鏈個股更是大放異彩。特別是兩大熱點——DeepSeek大模型所引發的算力概念股熱潮,以及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所帶來的機器人概念股崛起,更是吸引了無數投資者的目光。
在滬深兩市中,機器人ETF成為了投資者們追捧的熱門產品。據統計,目前兩市共有7只機器人ETF,它們分別跟蹤中證機器人指數和國證機器人100指數。其中,跟蹤中證機器人指數的ETF有5只,分別由華夏、天弘、嘉實、銀華、國泰基金管理;而跟蹤國證機器人100指數的ETF則有2只,分別歸屬于易方達與景順長城基金。
從今年以來的漲幅來看,中證機器人指數的表現略勝一籌。截至3月18日,中證機器人指數漲幅達到了27.21%,超過了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機器人100指數)的24.69%。這一差距在跟蹤兩者的ETF業績上也得到了體現。
中證機器人指數自2015年2月啟用以來,一直選取系統方案商、數字化車間與生產線系統集成商、自動化設備制造商、自動化零部件商等相關公司作為樣本股,以反映上市公司中機器人股票的走勢。該指數目前擁有70只成份股,前十大權重股累計占比達到了50.57%。其中,匯川技術、科大訊飛、大華股份、石頭科技、中控技術等個股的權重占比均超過了5%。
與此同時,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也于2015年2月啟用,旨在反映滬深市場中機器人產業上市公司的證券價格變化情況。該指數目前擁有100只成份股,前十大權重股占比42.05%,相較于中證機器人指數更為分散。其中,匯川技術、科大訊飛等個股的權重占比超過了5%。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個指數的前十大權重股中有6只相同,分別是匯川技術、科大訊飛、石頭科技、雙環傳動、中控技術、機器人。這也使得兩個指數的漲幅在今年上半年相差不大。
然而,盡管這7只機器人ETF的成立時間相差不大,但它們的資產規模卻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截至3月18日,規模最大的華夏基金機器人ETF份額已經達到了128.8619億份,而規模第二的天弘基金機器人ETF份額也有50.69億份。相比之下,其他5只ETF的規模則相對較小,最大的也僅有5.1761億份,最小的更是只有2.8492億份。
進一步追蹤這些基金規模的變化軌跡,可以發現,這些ETF規模分野的時間節點恰好是在去年9月24日井噴行情之后。以華夏機器人ETF為例,該基金自2021年12月成立以來,規模一直起伏不定。但在去年9月底到今年3月18日期間,其基金份額卻增加了655.79%。天弘機器人ETF的規模變化路徑也大致相同,同期基金份額增加了598.07%。
而其他5只ETF的基金規模變化情況也與華夏、天弘的機器人ETF基本一致。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規模差距,關鍵在于去年6月底時各自的存量份額不同。華夏和天弘的機器人ETF在去年的存量份額相對較大,因此在9月24日行情井噴時,它們的規模也得以大幅增長。
回顧兩個機器人指數自2015年2月啟用以來的市場走勢,可以發現它們經歷了多次起伏。特別是在去年8月,中證機器人指數觸及了1011.74點的低點,相較2021年10月下跌了38.82%。然而,在9月24日行情井噴后,AI產業鏈站上了風口,機器人成為了A股的領漲板塊之一。中證機器人指數從去年9月至今上漲了71.41%,這也使得上述7只ETF得以趁機擴大規模。
以華夏與國泰機器人ETF為例,兩者都是追蹤中證機器人指數,但規模卻相差懸殊。截至2025年3月18日,華夏機器人ETF的份額是國泰機器人ETF的45倍還多。這主要得益于華夏機器人ETF在去年9月底時的存量份額相對較大,因此在行情井噴時得以迅速擴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