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的尾聲緩緩降臨,一股深沉的疲憊與不安情緒在全球范圍內蔓延。這一年,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定的年度詞匯“brain rot”(腦腐),尖銳地揭示了現代人精神狀態的脆弱——在海量、低質量的碎片化信息沖擊下,人們的智力和思考能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侵蝕。
而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年度詞匯同樣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小紅書用戶以“抽象”一詞,概括了面對繁雜無章信息時的無奈與困惑;B站的“接”,則微妙地反映出一種消極等待機遇的心態,仿佛是在茫茫人海中祈求命運的垂青。相比之下,柯林斯詞典選定的“brat”,雖原意為頑童或淘氣鬼,但在2024年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代表一種自信、獨立且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這與英國歌手Charli XCX的新專輯《BRAT》所傳達的形象不謀而合,然而,這更像是個體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我慰藉的一種表現。
這些年度詞匯共同描繪了一幅令人深思的時代畫卷:在信息爆炸和短視頻盛行的當下,人們已逐漸遠離宏大敘事和家國情懷,甚至失去了深度閱讀和思考的能力。他們沉迷于即時的感官刺激,將短暫的多巴胺釋放視為生存的證明,微不足道的快樂成了炫耀的資本。
全球經濟同樣處于動蕩之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將保持穩定,但增速平平。這一背景,無疑為上述年度詞匯的基調提供了現實注腳,并預示著這種氛圍將在2025年持續。
在營銷領域,這種趨勢同樣顯著。面對失速的時代,營銷人員開始從喧囂中尋找新的節奏,重新定義連接與價值。品牌心智的重新提及和品牌廣告的抬頭,成為2025年值得關注的營銷趨勢之一。過去幾年,中國營銷環境被“流量至上主義”所主導,但隨著流量紅利的消退,這種模式已難以為繼。品牌開始意識到,長期主義和品牌建設才是根本之道。例如,巨量引擎推出了心智度量工具,B站也在人群模型中強化了心智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消費降級趨勢持續,白牌產品趁勢崛起。年輕消費者在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更加傾向于選擇價格實惠、實用性強的商品。在北京等城市,一批白牌連鎖品牌如萬客來、潮衣庫等迅速擴張,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包括中產階層。這一現象表明,消費者正在逐漸摒棄品牌溢價帶來的虛榮感,轉而關注產品的實際功能和性價比。
質價比消費觀念的流行,則是另一種理性的消費趨勢。消費者開始追求用合理的價格購買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第一財經的《2023消費趨勢觀察》顯示,“質價比”正成為消費者追求的核心理念。這一趨勢促使品牌在中端市場尋找平衡點,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價值,實現價格上探。
直播帶貨的退潮,也讓貨架電商重新崛起。與直播電商以流量驅動為主不同,貨架電商更強調品牌心智的積累。品牌通過持續的建設,可以在消費者的搜索行為中形成自然流量,長久占據用戶心智。抖音電商的數據顯示,其銷售額增速已從年初的超過60%下滑至9月的不到20%,而抖音商城等貨架電商場景在抖音電商中的占比已超過30%。
視頻號和小紅書電商的崛起,也為電商市場帶來了新的競爭格局。視頻號電商憑借與微信社交關系鏈的打通,實現了商品在親朋好友之間的流轉,具有獨特的優勢。而小紅書則定位為“生活方式電商”,聚焦于利基市場,通過維護獨特的社區氛圍和調性,吸引消費者。
然而,人工智能(AI)的崛起也為營銷行業帶來了雙刃劍效應。AI技術極大地提升了營銷效率與創意可能性,但同時也對傳統廣告從業者帶來了沖擊。隨著AI生成內容的成熟,視頻平臺、社交網絡等將充斥著大量AI生成的視覺和文字內容。這降低了內容創作的門檻,但同時也吞噬了傳統廣告崗位。研究公司預測,到2030年,AI技術可能導致美國7.5%的廣告工作崗位消失。
創始人IP的興起,則成為品牌傳播的新趨勢。小米SU7的爆火讓許多傳統車企重新審視創始人IP的價值。無論是長城魏建軍的直播首秀,還是蔚來李斌與消費者的互動直播,這些創始人IP正在成為品牌傳播的核心戰略。通過直播將個人特質與品牌故事結合,形成獨特的內容調性,與消費者建立持久的情感連接。
然而,并非所有營銷趨勢都一片光明。種草營銷的紅利正在消退。隨著大量品牌采用類似的種草策略和內容形式,千篇一律的文案和圖片難以引起用戶的興趣和共鳴。同時,消費者對商業信息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不再輕易被軟文或KOL推薦所打動。根據凱度數據調研,2024年第二季度,消費者的廣告接受度下降了5%。
奢侈品市場和跨國品牌也面臨嚴峻挑戰。全球個人奢侈品銷售額預計下降2%,這是自2008-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重大下滑。在中國市場,奢侈品銷售額預計下降20%至22%,結束了多年來由富裕階層和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推動的增長態勢。跨國品牌如星巴克、BBA等,在中國市場正經歷艱難時刻,面臨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和消費者理性消費的雙重壓力。